祠堂功德碑序言范文 第1篇
尊敬的各位宗亲:
为弘扬中华姓氏文化,秉承先祖精神,让叶氏后裔勿忘吾祖。
特倡议修建梅州“叶氏宗祠”。
宗祠是宗族血脉所系,也是宗族盛衰的标志。
宗祠不仅是同族人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场所,而且是宗族组织开展活动的地方,更是宣传姓氏文化的重要场所。
兴旺的家族,四时祭享,香火不断;衰败的宗族,则宗庙残颓,香火断绝。
古代宗祠被视为高于一切,神圣不可侵犯,祠堂成为家族具有凝聚力的象征。
我梅州叶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欣逢盛世,人民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我们富而思源,思祖敬宗。
鉴于众多姓氏都在其祖地相继建起了规模宏大的宗祠,我梅州叶氏古往今来对国家对社会有着卓越贡献,有着厚重传统美德、家族昌盛,又岂能落后于他姓?为此我们倡议集我叶族之力,在祖地梅州修建一座“叶氏宗祠”,对历史上各个时期作出突出贡献的叶氏先祖建祠纪念,可谓既顺应了时代潮流,也符合广大叶族人的心愿。
鉴于叶氏宗祠的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祠堂建设工程投资巨大,希望全体族亲众志成城,同心同德,建言献策,慷慨解囊,踊跃捐资,广种福田,上酬祖恩,下荫子孙!敬请全体宗亲互相转告,续薪助火,添砖加瓦。
修建宗祠,裔孙责无旁贷,义不容辞!为彰善举,凡捐款者,镌勒于宗祠芳名榜上,流芳百世,德昭后代!
xxx
20xx年x月x日
祠堂功德碑序言范文 第2篇
1.标题
标题通常由功德人姓名称谓和文种名称构成。如《某某先生捐资建校纪念碑》。
2.正文
正文叙述在何时、何地、为何原因、何人作了什么好人好事,同时正文也要阐明立碑单位或个人的感激之情。
3.落款
落款署上立碑者名称或姓名,并署明立碑日期。
盘龙吾乡,人杰地灵。庚寅岁次,虎啸龙吟。吾乡贤明者,胜利、训告诸公,顺时应势,倡修村路。院内叔侄,深明大义,踊跃捐资。夫头亲友,热心诚意,慷慨解囊。更有客乡游子,忠贤、志云诸位,心系故乡,鼎力相帮。众志成城,吾村之路美矣。行于途,途坦心畅;思其惠,惠及子孙;论其功,功在千秋。饮水思源,倡导者、资助者、言赞者,其懿行善举,令人敬仰。故录其芳名,立碑记之者也。铭其功,彰其德,显其志,扬其名,以期百世流芳。亦冀昭示后人,弘扬善德,共建家乡,再创辉煌。
祠堂功德碑序言范文 第3篇
我们村的小学校设立在祠堂里。记得我八岁那年背着我妈妈缝制的新书包,一蹦一跳地去学堂上学了。
这是我第一次踏进祠堂大门,祠堂里阴森森的,看到许多祖宗的灵牌,觉得后背一丝丝寒意袭来,我不由自主地退了出来。后来跟着大同学,才硬壮着胆子走了进去,那时我不喜欢祠堂,只是敬畏。
在我幼小的心灵里,觉得祠堂就是学校,大人们习惯把学校叫做学堂,我想就是把学校和祠堂的简称。
我们的先辈曾经敬畏神明。“头顶三尺有神明”,人们讲究积德,急危救困,修桥补路,修建宙宇,为自己,也为子孙积德。可就是有那么些人,对上苍、神佛、祖宗没有敬畏之心,无法无天,恣意妄为,从来不知会遭报应。
事情追溯到“”初期,我村有户人家,家有五口人,三兄弟,老大、老二、老三及父母,他们一家住在祠堂旁边。
那年我读五年级,星期天,从邻村上学回家。正值“破四旧立四新”的时候,这家二十岁的老大,伙同本村异姓同学,绰号“红眼佬”(因为他天生有一只眼睛呈红色),用砖砸开大门铁锁,带领一帮人,闯入祠堂,找来木梯。红眼佬自告奋勇,置长辈与旁人劝阻于不顾,爬上五米高的神龛阁楼。不计其数的灵牌从高处哗哗而下,散落地上灰尘四溅,有烫金的,有画银、有漆红的不一而论。好大一堆灵牌散落一地,大都残缺不全。他们在灵牌上放上稻草,划燃火柴,只看到灵牌在熊熊燃烧,几个时辰后化为灰烬。
大人们内心在咒怨,世道变迁,人心不古,熊孩子不知天高地厚,会遭报应的。心里却在流血,眼看着神龛被拆除,祖宗的灵牌被捣毁,并付之一炬,无能为力。但看到近八百平方米的祠堂完好无损,没有被烧毁,心里得到一丝安慰。那时我还是个懵懂少年,完全不知大人的悲愤之心。
几年后,村里要组建一个建房的泥建队。为照顾这户人家生活困难,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村里推荐这家老大学做泥水工。
老大聪明好学,很快在小泥水工中脱颖而出。当时国家号召多种经营,乡里组建建筑社。几年后不知怎么一来二去,他居然当了乡里建筑社的社长。
不久老大竟在祠堂旁边修建了一幢二层新宅。唯一不尽人意的是,到新宅必须要经过他们老屋与祠堂之间的小巷。老宅是楼房,祠堂墙又高,据说祠堂已有300的历史,年久失修,摇摇欲坠。而且外墙已呈黑色,一到晚上,巷子伸手不见五指,单独行走到此会觉得毛骨悚然。
老大房子落成那年,他年轻母亲无故生病,到医院第二天就去世了。
在丧宴酒席上,老大的一位朋友酒后透露,说他拆了几个邻镇的几座庙宇,不该赚取黑心钱,昧了良心。
村民议论纷纷,他母亲亡故是否与此有关?是否就是报应?
可这还没有完,神秘序幕刚拉开,离奇的事情接连不断的发生。
那年十年浩劫刚结束,我回家过年。听人说红眼佬在外地贩卖伪币时,遇车祸死亡。
几年后,村干部换届,新上任的村书记,恰好也住在祠堂的旁边。
老大趁机鼓动村书记拆了祠堂,两人一拍即合,书记欣然同意。自然这任务落到了老大身上。
那年我回老家,看到祠堂已夷为平地,只留下几块残垣断砖,满目凄凉。凭吊学堂,忽然眼睛发红,泪水夺眶而出。
我三年级以前都是在该祠堂里度过的,学堂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想当年,年轻漂亮的美女老师,带着一至三年级30多个学生,在此学堂读书娱乐,欢腾雀跃,一片生气勃勃的景象。
长大后,每次去祠堂总有一种崇敬的感觉。我是在这里启蒙的,人生第一个字是这里认识的。从我背上书包踏进祠堂起,我心里就竖起了理想的风帆,给以后的闯荡生涯,乘风破浪、扬帆远航、勇往直前起到决定性作用。
除此之外,祠堂已有3历史,沉淀了数百年时代精髓,它见证了历史的荣辱兴衰,也见证了一个家族的沧桑岁月。
从表面看祠堂**尘埃落定,其实不然,更诡异的事情接踵而来。
老三,在他大哥的辅助培养笼罩下,二十出头,在建筑社任技术员兼设计员,买了村子里第一辆摩托车。几年后,凭借拆庙,拆祠堂,贩卖旧木材,同时挖点社会主义墙脚,借公济私,修得比大哥更高级的洋房子后结婚生子。
记得在他儿子出生那年,我也回家修房,房屋修在距他家不远。那时,我常去借他摩托车一用,他非常慷慨,从未推辞。有一晚,他带着我去办事,路经一片葡萄园,苗枝尚小,他提议捡几枝回去种。我顺手牵羊,要了两根。
谁知刚过两年,从老家传来噩耗,说老三遇车祸身亡。
几个月后春节将至,我回家过节。路过他家门口,葡萄依旧茂盛,粗枝大叶,睹物思人,不敢相信他死亡的事实。
据村民说,他骑着摩托车与一辆小型四轮货车相撞,霎时把老三与摩托车撞飞出二、三十米,老三当场一命呜呼,驾鹤西去极乐世界。
尸体停放在在薪宅内。当晚,老大等从几百公里外打工的老二回家,商量下一步如何办。老二说,把肇事司机用来“祭材叉”(方言,意思就是把人弄死,垫在棺材底下陪葬)。
后来因警察到达现场,才使行动未遂。
正所谓祸不单行。在老三去世不久,尸骨未寒,据传在外打工的老二,因嗜赌成瘾,债台高筑,伙同他人抢劫银行,走上了犯罪道路,被判刑入狱。
二儿子出事以后,一直独居的父亲想起连失两子,不幸伤心过度,忧郁成疾,陆续住了几次医院,便含恨九泉。
全家支离破碎,只靠老大支撑着。经历几次变迁,老大锋芒锐挫,昔日的气馅殆然回落,脸颊也比以前暗淡了许多,才四十多岁,俨然是一位老者的模样。后确诊为胃癌,前后去了县医院,又多次去了省级医院,终因病入病入膏肓,医生也无回天之力,而撒手人寰。赤条条地来到世上,又双手空空而去。
古语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间未到。
我扪卷自问,他们的遭遇一定与拆祠堂、拆庙宇有关吗?
祠堂、庙宇本身,只是民间进行礼制、礼法、礼教的场所,承载着不同的族风、家风和民风,是民间的一个传统文化符号。我们每个人应当有所敬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和发扬祖先的优良品德,惩恶扬善,不断进取,积极开拓,造福社会。
又一年,回家探亲,不知不觉走到学堂旧址。仰望周围漂亮精致的住房代替了古老旧宅,祠堂旧址空坝上,许多儿童穿着漂亮的服装,带着现代新颖的玩具,戏嬉玩耍,那笑声飘得很远很远……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