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书评范文2000字 第1篇
(二)报刊
1、媒介联盟,主要由记者和评论家组成(后附媒介清单)
①记者联盟 主要配合公司和出版社宣传图书与公司理念,在全国各地寻找最有影响力的一家媒介参与,长期为公司和出版社做宣传。每有新书出版,公司和出版社应到该书内容地召开新闻发布会,同时也应该到图书预期主要销售地召开新闻发布会。
另外,加入有报纸成立的俱乐部成员,可是建立战略上互动关系,也有利于公司和出版社的宣传推广。比如加入《都市时报》读书会,那么一个月内公司至少会有4次出现在该报的版面上;加入《春城晚报》的发行促销团,订阅晚报的读者可以获得公司和出版社提供的文化产品,而我们则可以为他们制作其所需的文字。这样的局面是双赢的,实现的操作空间很大。
提示:这些主要配合出版社进行。
宣传的内容大致为:新闻稿,书讯、书评或书摘。
②评论家联盟
这样的宣传具有强烈的私人色彩,影响有好有坏,一般由专家团和一般的书评者组成。
专家团可以制造名人效应,而名人效应一直是出版界的一张王牌,有了名人的参与,事半功倍。在现有的条件下,寻找到一些在全国都有影响的名人写书评或者序言,或他们的对书的评论发到媒介之中,对出图书和公司的品牌推广和提升都有燃烧的作用。
最初知道苏东坡是因初中时学过的《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爱读书,也不求甚解的我,喜欢上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后来,又喜欢上了他写给亡妻的《江城子^v^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而学生时代老师所告知的苏东坡的生平,代表作也都不复记忆。只知道他是个诗人,是个词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而这些远远都不够。
让我重新认识苏东坡,全面了解苏东坡的则是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林语堂先生眼中的苏东坡的形象更丰满,也更全面。他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v^,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______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苏东坡传》P6)在中国历史上怕是很难再找出像苏东坡这样有成就的大家了。
我觉得读完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再去评价苏东坡,任何语言都显得苍白。所以就只能很浅薄地从林语堂先生的书中去论证自己以前不明白,不理解的事情,让我对苏轼的作品更多一些理解。苏东坡月夜泛舟,写出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是因想念弟弟子由而作,可见他与弟弟子由的情谊是何其的深厚。在苏东坡的一生中,子由可以说是他的兄弟,更是他的知己和朋友。一0__年五月,苏东坡的妻子王弗在26岁之年病逝,《江城子^v^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她在妻子死后的第十周年写的小词,真情流露在纸间。这两首词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重情重义的苏东坡。
苏轼的诗和词是婉约的,更是豪放的,我们从《念奴娇^v^赤壁怀古》中可以读出他的胸怀和大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从《江城子^v^密州出猎》中读出他的爱国情怀和担当。“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他忧国忧民,不计个人得失,深念百姓疾苦。所以,在王安石朋党当政期间,面对改革派的压力,他能针锋相对,指出“青苗法”对农民利益的伤害,多次上书太后要求废除青苗法,哪怕被贬官也在所不惜。他五十二岁任浙江军区钤辖兼杭州太守,他用太后的恩宠,请求特别拨款,进行重要革新方案。在短短的一年半之间,他给全城实现了公共卫生方案,包括一个清洁供水系统和一座医院,他又疏浚了盐道,修建西湖,稳定了谷价,在杭州水灾之时只身展开救济饥馑的工作。苏东坡在西湖上动工之前,西湖一直在日渐缩小,湖面蔓草丛生,日形繁殖,他和数千工人和船夫一起活动,费时四个月,终于将西湖中的淤泥和水草清理干净,为了解决堆积如山的水草和淤泥,苏东坡在西湖中修建了长提。这也是苏堤的由来。
苏东坡既有入世的旷达,又有出世的超脱,与他骨子里那种悲天怜人的思想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也许是因为从佛学和道家的修炼中获得的智慧与超脱,他总能在身处逆境时也能保持快乐的心情,恬淡地生活,诗意地栖居。即使身处逆境,他也给我们留下了非常美好的散文《记承天寺夜游》等。
这是我第一次读历史性的人物传记,第一次写这样的读后感,突然觉得我的文化底蕴竟无法承载去书写一个伟大的人物这一艰巨任务。教师是要读点史学方面的书,尤其是文学史和哲学史。我感到这方面自己很欠缺,所以在只读了一遍《苏东坡传》的情况下,感觉我浅薄的文学素养无法写出更深入的读后笔记,实在惭愧、惭愧。以后定要通过阅读,全方位的阅读恶补自己在文化底蕴方面的缺失。
“开篇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这一句话点明了《红楼梦》在中国古典文学界的地位,在《红楼梦》中,最牵动人心的莫过于宝黛钗三人的爱情纠葛。
第一,大家都知道,贾宝玉的前身是赤霞宫神瑛侍者,林黛玉是绛珠仙草。前世,神瑛侍者用水救活了绛珠仙草,绛珠仙草就像来世用眼泪来报答这个神瑛侍者。所以在《红楼梦》中林黛玉是多愁善感的,动不动就落泪,这一切是有原因的。等林黛玉的恩报完了,她该流的泪流干,她自然要回归天界,没有再留在人间的道理。
第二、在宝玉成亲之日,还有一个人也死了,那就是贾府的靠山——贾妃贾元春,她的死无疑是为后文贾府抄家做铺垫,想想,那时若是贾府抄家了,林黛玉一个弱女子又会是怎样的结局?探春远嫁,迎春嫁给了孙绍祖后被虐而死,惜春做了尼姑,整个贾府就黛玉一个姑娘了,我想那时,黛玉的结局也不会比现在好太多。趁着现在贾府还没有^v^,死了还有人,有钱给她料理后世,这何尝不是一种解脱?
说完了黛玉的结局,我们再说说谁支持宝黛姻缘。第一个便是贾母了,从“一对小冤家”,“两个玉儿”可以看出,贾母是支持“草木前盟”的。而且,贾母并不喜欢薛宝钗,贾母喜欢机灵的活泼的,像凤姐,黛玉,宝玉。而薛宝钗的性子恰恰相反。其次,贾母也批评过薛宝钗。在刘姥姥进大观园,贾母一行人去薛宝钗房中游览时,贾母的话中表达了一个意思:一个年轻姑娘的屋子,如此素净,让我们这些老婆子无地自容。但她并没有明确的表达出来,而是把事情推到了王熙凤头上来,说她照顾不周。但后来因为王夫人,薛姨妈的干涉,和林黛玉身体的原因,此事就此作罢。
第二个便是王熙凤了,其实,王熙凤支持“木石前盟”跟贾母有些关系。那就是她要讨好贾母,贾母对林黛玉那么的宠爱王熙凤不会看不出,所以也跟着贾母,支持“木石前盟”。但我觉得更大的是因为利益,王熙凤手里紧攥着管家权,利用这管家权,王熙凤明里暗里敛了多少财恐怕只有她自己知道。但倘若薛宝钗成了二少奶奶,加上王夫人的支持薛宝钗,这管家权归谁可说不准,薛宝钗那么精明能干,身体有那么好。可若是林黛玉成了二少奶奶,这管家权王熙凤便可以攥紧。林黛玉不会管家,且林黛玉体弱多病,也无法管家。这自然而然的由王熙凤继续管家。但无论是因为什么,但可以确定的是,王熙凤也不喜欢薛宝钗。纵观全书,王熙凤很少和薛宝钗有过交集,也不曾开过薛宝钗的玩笑,她们之间始终有隔阂。王熙凤也评价薛宝钗说:“不关己事不张嘴,一问摇头三不知。”反观她和林黛玉,关系就亲密很多,不然她也不会说:“既喝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做媳妇。”这话明摆着是支持宝黛婚姻,就连兴儿也说:“将来准是林姑娘定了的。”
但影响宝黛姻缘最重要的一点是——贾元春!贾元春是贾府的靠山,又是宫里的贵妃,说的话自然有分量。她在端午节礼物上就有玄机——薛宝钗和贾宝玉的礼物是一模一样的,这不明摆着是赐婚薛宝钗和贾宝玉吗?有人说,是元春不喜欢林黛玉,喜欢薛宝钗。实则不然,在元妃省亲的时候,大家作诗的时候说了:“终是...
记得当时是单位每人发一本的,而且后来还开了分享会,我也谈人生 。这本书给我最深的感受是,季老总能用最简单的话语把最深刻的道理讲出来,感叹这才是真正的“大家”啊!
在我这个年龄,谈人生是否年轻了点?但不谈人生,是否又似无志之流?仔细想想,每个人都有资格来谈人生,季老有,你有,他有,我也有。
我想,若季老他老人家还在世,若真的能看到我们七嘴八舌地谈论人生,他一定是很赞迎的,尚不说我们谈论的深与浅,但谈了必比不谈好,谈完了,或多或少总会有收获的。以我的阅历来谈人生,与季xxx,自愧差悠远。
但我必须谈,谈的目的不在于与谁比高低,比好坏,而为了让自己活得更明白、更有目的,让自己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人生。
前段时间忽觉人的一生其实很短暂,于是常问自己:“我这一辈子到底想怎么过活?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 接着我给自己预设了一个寿终点(听着有点可笑和可怕),把我这一辈子分成了几个时间段,然后每个阶段都订了一个目标,当然这些目标并不一定切实可行,但我至少有了前进的方向。
再回头看看这些目标,真正为自己享受所定的倒没有,每个目标都充满了他人与他物:有亲人、有爱人、有所在的环境甚至有国家。才发现原来一个人的能量有这么大,很多因素都是牵牵扯扯地联系着的,不再有绝对地单一。人的一生过得幸福与与否,心态很重要。
季老的平和与淡泊也感染了我,面对发生于周围的种种,我也学会去坦然处之。放松、自然的心境让我活得不再那么累,而且竟能将自身的潜力挖掘。人首先选择了自己的生存方式,就要信任和喜欢自己的选择》。女人往往喜欢比来比去,争风吃醋,东家长西家短,可我却天生对这个没兴趣,但可能同时了丢了很多“丰富的信息”,可我却傻乎乎地满足于此,因为我不想让那些乌七八糟的东西挤满大脑,而减少我思考的空间。
我们这一代八十年代出生的人,还依然习惯于从别人的评价获得对自己的肯定,尤其是名利,几乎成了唯一的追求,其实所谓“名利”只是外部促进你成长的一种强化手段,可是却被大家当成了唯一的目标,一切都为之所限,而忽视了最本质的东西——自我的成长。很多问题,当深陷其中时往往为其左右,不知所为,而当我们站在一定高度、一定角度时却能如季老那般客观冷静地看待和处之。可见,为自己寻找自己人生的基点的确重要,这时,想起六一人爱说的一句话:“眼界决定境界”。
又读到季老“不完满的人生”一章,这章应该让我们这些年轻人多看看 ,免得整天愤愤和失意于种种不完满中。年轻的时候,总是对未来有着种种的憧憬,只要未来的时候未到,总会抱着一个完美的希望,追寻着自己完满的人生。
而真实的现实一次次出现后,才发现生活中原来是交织着无数个不完满的。才开始学着从“理想主义”走向“现实主义”,从“完美主义”走向“不完美主义”,开始去学着心平气和地看待甚至欣赏着各种不完美的事情和各个不完美的时刻,才理解了“完满”与“不完满”的可爱之处:所经历的事情诸完满,那末最终的人生却不能称得上完满;如果走过的路中有不完满,那你的人生才是真正完满的人生。
理解了它,整理了心情,生活又变得趣味横生。有一种笑看风云的.感觉,对于这种状态,想到用“超然”来形容,不知是否适宜。很庆幸自己在年轻的时候能够读到这样一本好书,让自己能深入思考人生。刚刚步入社会,坦认我自己诸多不足之处,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环境中因素繁杂,倘若没有自己的追求和看法,则容易随波逐流。对自我人生目标的确定与分解离不开对自己的清楚认知和对环境的深入了解,坚韧是我的长处,多思则影响我前进,这点和季老有同感,思太多则会有一定的消极影响,容易在潜意识里产生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也可能是由于在环境中没有获得安全感的缘故。纵横分析,结合各方面现状,摆正态度后,该轻松上阵了。
真正的人生不是谈出来的,是走出来的。祝福所有人都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不完满的完满人生,此话听来易解实难行,努力吧!
《草房子》是我读的第一本曹文轩的小说,买书的初衷但是也只是觉得挺怪的,一个茅草屋有什么好写的。但是当我第一次看这本书时,被书中隐含的真挚感情深深感动。说这本书是儿童读物,可它其中又包含了大人世界的纠葛感情,但从小孩子的角度来描述,那些感情是纯洁的,又让人感到好奇的。油麻地这个地方,在书中不像人间所有的,里面的人都那么灵气四溢。它安宁却又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恐怕那不是我们这些凡世俗人所能理解的吧。主人公桑桑的小学六年生活中,对家境富裕的杜小康的羡慕与嫉妒,对纸月的朦胧的似是好感,对秃头的陆鹤的善意的嘲弄……
这一切,多么像每个人都会怀念的童年阿。我感觉这本书中,纸月就应是一个身上包含了太多秘密的女孩子,可她却比书中的其他小孩还要纯洁。她的身世,有着很多的疑问,她的父亲是谁?她的母亲为什么不说出来呢?可她的似是天生的超凡的书卷气,完全覆盖了这些非议与疑问。她与桑桑的感情,是书中最牵引人心的部分之一。她的对桑桑的眼神,对桑桑得了奇症时的关心,让大家明白,她早就懂了。
书中最后一个章节,就是桑桑得了奇症之后的周围发生的变化:严厉的父亲桑乔对自己以前对桑桑缺乏关心,甚至还为了一点荣誉毒打桑桑感到深深的愧疚;女老师温幼菊鼓励桑桑要勇敢应对生活中的一切困难;同学们看着桑桑的眼神中竟带着不舍与怜悯……平时的感情可能并不是很好,但是在即将分离时,大家都莫名的有些悲伤。感情,不就是这样貌发芽的吗?感情当然是书中最突出的一个部分,但是《草房子》里的景物描述也是有起到烘托感情的一个重要作用。比如在桑桑和父亲一起去城里看病时,描述了夜晚下着小雨的场景。一开始,悲伤的感觉并不是个性明显,这样一写,立刻将桑桑心中的迷茫,悲伤生动的表此刻读者面前,让读者与主人公一起感受悲喜。还有,在书的第一面的扉页,便有一段大结局的描述,是桑桑对即将离开早就筑下感情的油麻地的场景,说不出是怎样的悲伤,心中却慢慢生出一股悲伤。你说,这书的文学境界能不高吗?在油麻地里,那一排排的在阳光下反射出金属般的光泽的草房子,里面藏着最真挚的感情。
一个十分十分平凡的人,写了一部让历史永久不能忘却的奇书,那就是《菜根谭》。据我所知,这本明代洪应明所著的书,被后人翻印过无数次,可见喜欢此书的人之多。新中国的创始人——^v^也喜欢此书,他对此书的评价是,^v^嚼得菜根者,百事可做。^v^可见这本书给人的教益,非同一般。
比如,^v^子生而母危,镪积而盗窥,何喜非忧也?贫能够节用,病能够保身,何忧非喜也?^v^有了这样的辨证,就有了柔度,在生活中才会适可而止,才不至于被逆境击得粉碎。^v^自老视少,能够消奔驰角逐之心,自瘁视荣,能够绝纷华靡丽之念。^v^用这样透视的眼光去看人生历史,人才不至于轻得像一颗纤尘,随世风飞扬,而是始终持续一颗冷静的心。
至于处治世宜方、处乱世宜圆,这种富有变通的处世哲学在书中无处不在。
对于天空上掉的馅饼,洪应明则说,^v^非分之福,无故之获,非造物之钓饵,即人世之机阱。此处著眼不高,鲜不堕彼术中矣。^v^假如为官者都能深悟此道,就不会一时糊涂,结果作茧自缚,相反,倒能够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从而安然度日。
应对权贵呢?他是这样说的,^v^趋炎附势之祸,甚惨亦甚速;栖恬守逸之味,最淡亦最长。^v^
何谓真君子?他告诉我们,^v^君子处患难而不忧,当宴游而惕虑,遇权豪而不惧,对茕独而惊心。^v^
还有书中无处不在的博大、淡泊、宽容、善良,无处不有的谋略和智慧,所有这一切,让读者觉得自己岂止是在读书,而是与一位智者交谈,与一位畏友交流,心中的疑虑不见了,留下的都是那份沉甸甸的还带着暖意的警策。
这就是《菜根谭》,好书《菜根谭》,她淡雅的眉目下藏着的却是一双透视人世的慧眼。
阿滢主编的《我的中学时代》,已由四川出版集团天地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本书收录了纪申、黄裳、来新夏、文洁若、丰一吟、周海婴、姜德明、龚明德、张炜、彭国梁、徐雁、罗文华等三十九位作家、学者回忆中学生活的文章。该书从最初修改提出选题,到阿滢向全国约稿,终至出版成书,几经曲折,三年方成,这一艰难过程,我是再清楚但是的人。来新夏的序言与编者的后记,我也是早早读到的人。
书中文洁若有篇《我的中学生活》,写她中学读的是教会校园。她说“我在圣心读了一年零九个月,连跳两级,每月评奖,上台领奖的总是我。那些读母语的金发碧眼的同学,个个娇生惯养,松松垮垮。”半个多世纪过去,她扬眉吐气的中学时代,念得何等威风呀!七十年之后,还能听出她的自豪。她的这段回忆,对研究教会校园的历史,也是一份宝贵的资料。还有丰一吟《遵义忆旧》,八十多岁的丰一吟,还记得小时候逃亡的艰难,逃到遵义后,才过上稍稍平安的日子,她清晰地记得在豫章中学的情景,“还有一次上音乐课,齐老师竟选了一首十分不适合初中生学的歌。一开头是‘女郎,单身的女郎,你为什么彷徨在’歌词就算不去说它,那曲子带有很多附点音符,全班学生都唱不好附点音符,几乎教了大半堂课也没教会。我的座位是前排的。齐老师大概听出来我唱得准,便让我一个人站起来唱了一遍,算是这堂课有了交代。”事情过去了那么久,丰一吟竟还记得几句歌词,可见女生独唱给她印象有多深。
青春如梦,一晃二十多年过去。如今女儿已经是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她也有了自己的中学时代。我期望她爱书,否则,家中所藏何以处之?为了增加她爱书的兴趣,我对阿滢说,签上句话吧,算是送我女儿的。我把书送给女儿,她扔在一边,懒得看或是没时间看。没想到过了几天却说:“看看人家的中学时代,真让人羡慕,人家哪里有那么多的作业,今晚,又得写到12点了!”
阅读报刊杂志上的书评也会使你受益良多。许多国家和地区出版物都辟有书评专栏或专页,一般在接近封底处。不妨花些时间到图书馆浏览最新几期的《书籍分类目录》和《当代文艺评论与批评》,这里发表有大多数著名作家早期作品的书评摘要,由此可获得有价值的参考文献。在此你还可读到那些你没有时间去看的书的简略的情节摘要,这为你写书评提供了很好的背景知识。 写出所读的书对自己的帮助:每一本书,只要认真看完,我们一定从中间可以学到很多的东西,在此把这些东西列出来,最大的好处就是1年后当你希望在书中查找信息的时候,可以在自己的读书收获立刻找出来。书籍大概结构:大概有哪几个部分,每个部分一句话概括一下内容。关键的时作为读者的我们在回想一章的时候,哪些内容是最能想的起来的,哪些是对自己最有帮助的。你的收获,往往就是书的价值的一部分,进一步去总结归纳,就形成了你的书评。
“生活在别处”,多么诗意而让人遐想联翩的话!法国诗人兰波的一句诗,米兰·昆德拉将之弄得世人皆知。
近几年,一大流行词就是gap year,翻译成中文就是“间隔年”。很多城市上班族被这个词弄得神魂颠倒,也幻想着哪天来个轰轰烈烈的间隔年,以逃离此处枯燥单调的工作和生活,去外面见识一下世界,去过一过那别处的美丽生活。还没有条件和足够资本、底气去间隔年的也是一副“身未动,心已远”的架势。
也许是现代社会的整体浮躁感让很多年轻人坐不住,看着别人今天去巴厘岛明天去爱琴海的光鲜亮丽,就实在没法定下心来细细耕耘自己的小日子;也许是因为半个多世纪前的中国交通还不够发达,那时的人们没法像现在这样方便地可以去到很多想去的地方,于是只好踏实过此处的生活。
我自己也曾有身未动、心已远的迷梦,看着一个朋友拍的各处美景,心底艳羡不已。直到读到梁实秋先生的这套雅舍全集,才幡然醒悟:诚然,别处有独特的美景,也可能有更有意思的人和生活,但,如若我们足够用心观察,会发现当下的寻常生活中也有着被大多数不用心生活的人所忽略的乐趣与美好。
就像一个同事的微博写的,开心,更多的时候是因为:1. 今天的天好蓝呀,云朵好多呀!2. 凉风吹过好舒服呀!3. 公交车很快就等来了!4. 上班就可以见到帅哥同事咯!5. 我喜欢的歌你也喜欢呀!6. 今天穿漂亮裙子得瑟一下!……小确幸可不就在于这些微小而确定的幸福、幸运和美好?
另一个同事则在微博上记录北京的每一个蓝天。看着那一张“丽江蓝”、“奥运蓝”、“微微地蓝”的天空照片,很受触动。
很多人天天抱怨着北京交通拥堵、空气不好、生存压力大,然而,又有多少人真正仔细地观察过北京的美?有多少人对自己住处和公司四周的环境熟稔于心,注意过哪家窗前吊着盆栽、哪家门前牵着瓜藤、哪家饭馆的八宝粥特好喝?有多少人在北京学习生活了六七年而去过的最远的地方没出六环?——曾经的自己就是这样一个不用心生活的人,呵呵。
金圣叹有三十三则“不亦快哉”,写的亦是这样的小事,比如,“於书斋前,拔去垂丝海棠紫荆等树,多种芭蕉一二十本。不亦快哉!”“夏月早起,看人於松棚下,锯大竹作筩用。不亦快哉!”梁实秋先生则仿此写了11件不亦快哉的乐事,包括清晨遛狗、沿街吐甘蔗渣、按别人家的门铃玩儿、逛书店看书书展等。有些故意丑化自己,让人忍俊不禁,在心底直叹:好一个老顽童!
《雅舍小品》描述的是寻常的生活琐事,《雅舍杂文》的哲思亦有不少是源自他对日常生活的观察与思考,而《雅舍谈吃》写的就是人们再熟悉不过、民以之为天的“食”,《雅舍随笔》更是随心走笔,或写下对某本书某篇文章的感想或质疑,或对物抒情出一首短诗,或端坐桌前给友人写一封短笺。我窃以为,梁实秋先生大概是现代作家中最善于生活在此处的吧。他的小品文、杂文尤其突出地体现了这一点,而更让人动容的是他笔下的那些人,那些事。
读罢其晚年最重要的作品——《雅舍忆旧》,更是时刻提醒自己好好珍惜眼前的这些人。纵然,如果有可能,我们确实应该去外面见识更多不同的风景、不同的人,可是,我们千万不可因此而忽略了身边最亲最近的这些人,其中有我们的家人、同事、同学、老师,等等。趁着父母还在,常回家看看吧。趁着在家,多和兄弟姐妹聊聊家常吧。趁着还在一个城市,和同学朋友多聚两回吧。彼此真心相待的情谊终会成为我们心中最深的美好。
心已远的朋友,何不回归此处的生活?在我们所在的地方生根开花,未尝不是一件幸福至极的乐事。
大学生书评范文2000字 第2篇
图书宣传有一定的时间性,在时机不成熟的情况下,出版社的投入再多,也难以奏效,有的出版社用于图书宣传的投入达几十万元之多,但结果却是如泥牛入海,有去无回。而有的出版社由于恰到好处地把握了宣传时机,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合理地利用宣传时机,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因为是旅游书,所以一年两个黄金大假前夕,都是宣传应重点考虑的时机。而配合图书前后上市宣传准备,也是图书宣传的重要一环。
若以《乌镇的似水年华》的宣传为切入点,那么就可以考虑借电视台播放《似水年华》的时候,借东风而上,努力挖掘到两者的若干相似性。比如都是很写意的,很淡淡的感伤,很恍惚的爱情,人与地理的纠结等等。
一般来说,一个地区的升温,必然会带动当地相关产品受到关注,如丽江的东巴文化,纳西古乐等等,而这方面的书籍,正是了解该地区的必要渠道。
(略)
大学生书评范文2000字 第3篇
宣传关键是要有效,以最少的人力与财成本力获得最大的收益,本段将分析宣传的重点和可行性方式。——由《中华读书报》组织的少年儿童读书现状的抽查中也表明同样的结果:“逛书店”和“看报纸杂志”是图书信息来源的主渠道,分别占78.72%和61.70%。报纸期刊在图书宣传中有其他媒体不能代替的作用。
报纸期刊用客观实在的纸质载体保留了信息,读者在第一次看到图书宣传的信息后,仍然可以找到原件再读。专业的报纸期刊有相对固定的读者,宣传图书更是独具优势。爱读书的人往往爱看有关图书出版的专业报刊,如《中华读书报》、《中国图书商报》、《文汇读书周报》、《读书》、《中国图书评论》、《书摘》、《书与人》等,也经常关注有关报刊的读书专栏,这些报刊与专栏可以指导他们购书和读书。
同时,各专业报刊也有宣传本专业图书的栏目,因此可以在《旅行报》、《旅行者》、《时尚.旅游》等报刊上做类似《丽江的柔软时光》等旅游图书的宣传,在《快乐厨房》上介绍《做了就忘》一书,效果也会不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