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案例1.李某在14岁之前盗窃各类财物约五万余元。14岁生日那天,李某邀集几个朋友一起吃饭。饭后回家途中(当晚九点),李某看到一行人手拿一个提包,即掏出随身携带的弹簧刀将持包人刺伤,将包抢走,包内有手提电话一部、现金5000余元。第二天李某出门游逛,见路边停着一辆吉普车,即设法打开车门,将车开走。行驶途中,因操作生疏,将在车站候车的3人挂倒,二死一伤。李某不仅未停车,反而加大油门逃走。当日下午,李某将汽车以两万元的价格卖出。听说警察在调查此案,李某逃走,后被抓获。经查,李某在逃亡的第五天还曾教唆一个15岁的男少年抢劫他人财产1200元;帮助他人运输毒品30克,获得运输费150元。
此案例很有代表性。
二、纠纷案例
根据我国民法相关规定,侵权有三要素构成:1、有过错;2、有损害结果;3、过错和损害结果之间有之间的因果关系。本案中,经鉴定中心鉴定,该滑道的质量有瑕疵,为不合格产品,法院可依法判决二被告承担连带赔偿责任。滑道公司在承担赔偿责任后,可以依违约责任起诉设备公司赔偿损失。
三、求一个法律上的典型事例,?
从本案看举证责任的转移
一、案情介绍
原告杨某与被告伍某于1998年签订《上洗矿机转让合同》,合同约定,杨某以26000元的价格将洗矿机转让给伍某,伍某应在1998年底付、1999年底分别支付一万元,2000年底付清。如2000年底伍某有特殊情况未付清款,则按月息10%付利息给杨某。2004年10月,杨某与伍某因转让合同的履行发生纠纷,当地司法所进行调解未果,原告遂诉至法院。
原告认为,合同即是债务凭证,伍某提供不出已付清款的依据,他就应当还款。因此,伍某应当偿付26000元转让款。原告提供了起草合同的证人,并提供了在场人证言,证明当时没有写欠条。
被告认为,转让合同是实。但当时签订合同时,被告还出具了26000元欠条给原告。签订合同时的部分在场人可证实当时写过欠条,原告在司法所调解时也承认写过欠条。被告的欠款已还清,欠条已收回。原告提供不出欠条,说明被告已不欠原告的款。
二、审判
原、被告之间签订的1998年洗矿机转让合同是双方真实意思表示,应受法律保护。原告提供的证据确实充分,被告没有按期付清转让款,属违约行为。被告应当支付转让款及利息。考虑到双方约定的利息月息10%过高,依公平原则适当调整利息标准,以每日万分之四为宜。被告辩称已付清了转让款,收回了欠条,双方的债务已经结清。因被告提供的证据不足,法院不予支持。据此,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零八条之规定,判决由被告伍某给付原告杨某转让费 26000元,并自2001年元旦起按每日万分之四计息付给原告。
三、评析
举证责任转移,就是谁主张,谁举证原则的具体运用,其实也是举证责任分配的一种规则。按照谁主张,谁举证原则,除举证责任倒置的例外情形,一般是原告负举证责任,如果原告完成了他的举证责任,被告要推翻原告所主张的事实,那么举证责任则转移给被告。反之亦然。本案的争执焦点是1998年伍某与杨某签订转让合同时,伍某是否同时出具了欠条给杨某。杨某认为转让合同即是债务凭证,伍某提供不出已还款的证据就应当还款;而伍某认为,除了合同以外,他还出具过欠条给杨某,欠款已还清,欠条已收回销毁,杨某提供不出欠条,表明欠款已还清。对此问题,双方当事人各执一词,并提供了互相矛盾的证据。本案其实就是事实审,处理这一案件,应当按照民事诉讼证据的举证责任分配的有关规则来审查判断证据,认定事实。本案中,杨某提供了双方认可的转让合同,该合同足以证明原、被告之间存在着26000元的债务关系,在场人的证人证言既使不提供也足以证明。杨某已完成了他的举证责任。伍某否认杨某的事实,则伍某应负举证责任。伍某提出他还出具过欠条给杨某,他已偿还了欠款。但从本案的证据来看,伍某的证据不足以证明自己扩张。伍某提供的关键证据是司法所的座谈纪要,伍某认为从纪要看,杨某自认写过欠条。对于该证据,杨某予以否认。 从该证据的形式上看,是不完整的,只有第一页,并且无任何一方当事人签字,这是有重大缺陷的证据,其证明力不强。虽有在场人左建荣等人证明打过欠条,但又有其他在场人证明没有打欠条,双方的证人证言之间存在矛盾。本案伍某没有完成自己的举证责任,应当承担举证不利的法律后果,应由伍某偿还欠款本息。
四、“因为不懂法律而犯法”的案例有哪些?
具体案例:如公众熟知的“李天一案”就是因为不知道犯罪的后果导致的。
知识扩展:
1、罪刑是法定的。也就是说犯了什么罪、该判多少年都是法定的。不以犯罪嫌疑人的身份而改变刑罚。
2、法官有自由裁量权,比如刑法上规定盗窃罪的3-10年等,就是说,盗窃的,判3年也可以,10年也可以。法官裁量的基本依据就是情节、数额和态度及危害后果等。
3、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知法犯法与知法犯法同罪。法律,是国家的产物,是指统治阶级(统治集团就是政党,包括国王、君主),为了实现统治并管理国家的目的,经过一定立法程序,所颁布的基本法律和普通法律。法律是全体国民意志的体现,国家的统治工具。法律是由享有立法权的立法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依照法定程序制定、修改并颁布,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基本法律和普通法律总称。包括基本法律、普通法律。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观点,发布者:【】
本文地址: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法律时刻 https://www.falvshike.com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