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绿厂的2023总结 第1篇
个人看好的行业还是那些(参考日本老龄化相关的受益行业),比如医药、医疗服务、消费(特别关注老龄化相关消费品)、转型成功的制造业(全球隐形冠军市占率较高)、高股息的公用事业公司(受人口结构变化影响小),都是长期逻辑,且有些公司长期和短期逻辑叠加。
关于消费品,23年A股消费行业大跌,什么白酒、调味品、休闲食品、免税店、小家电、家具、加工类制品等等都在下跌,这里面有前几年抱团导致高估的因素,也有基本面前景不断走差的因素,很多公司再经历暴跌后估值还是太贵(特别考虑业绩增长前景)。关于消费行业的看法,我还是那个观点——抛弃可选消费品、拥抱必要消费品,我相信未来几年这个逻辑也不会有大的变化。我曾举例说类似生活用纸这样的必要消费品是能稳得住的,毕竟吃喝穿这些基本需求还在,同时也要注意即便是必要消费品,消费者也不选择里面高溢价的产品(看看PDD走势)。
注意,房子和汽车是可选消费品里最大的2项,房子就不说了,现在什么情况大家都看得到,年轻人躺平了,不买了,消费不起了。而汽车行业这两年刚好是小的景气周期(换车高峰+疫情后海外需求爆发),但接下来会非常的卷,一方面需求大概率会下滑,而供给在不断增长(各行业巨头公司都想进来分一杯羹),23年四季度开始乘用车整体折扣率继续加大,各大车企都开始去库存了,明年将会是非常惨烈的一年。
而制造业明年会更为分化,由于内需不足以及外需下行,同时为了对冲房地产和投资下行,这两年制造业投资明显过剩,所以大多数平庸的制造业公司(没有核心技术,只有低劳动力成本带来的价格优势)会进入激烈的去产能的过程中(例如汽车产业链),所以我们关注的焦点应该在那些有核心技术的全球隐形冠军企业,个人也会继续配置一些优秀的细分行业龙头企业和一些新材料公司。
医药股也是如此,分化非常明显,部分优质医药公司已经脱离底部很长一段时间了, 未来也难以再次探底,而一些没研发实力的医药股将会继续寻底(主要是港股,A股大量没有研发实力的传统医药股依然高高在上)。个人明年继续看好医药行业,对于创新药的配置,我一直秉持一个原则,要么集中配置几个头部公司,要么仓位极度分散,买很多小公司,看看能不能有几个产品线跑出来。
高股息的国企和公用事业毫无疑问的继续看好,特别是港股那些低估值高股息的公司,我仍会相对保持较高配置比例。
蓝绿厂的2023总结 第2篇
个人对于2023年的展望见去年初长文(),对整体宏观和股市的判断正确率应该还算可以。当时对于股市判断如下“总的来说,我认为A股和港股明年都会有修复,但复苏归复苏,却难有牛市,如果基本面和流动性比预期的弱(基本面弱很好理解,流动性这块A股IPO、再融资、减持可能会超预期,而增量资金又有限),则A股震荡一年乃至阴跌也不是不可能。”。
2023年无疑是分化的一年,全球利率维持高位,但以美国为首的全球股市却出现明显的上涨,欧日美很多国家股市纷纷创出阶段乃至历史新高,而A股港股则继续低迷。具体看结构,A股权重股指数下跌,但个股表现尚可,上证指数微跌,小盘、微盘股指数大涨,全年上涨家数比下跌家数多,中位数涨幅为。至于港股,指数跌幅继续超过A股,已经是连续4年下跌,且个股小盘股跌幅也丝毫不弱于指数,AH溢价指数维持在150的历史高位。
去年我判断今年中国是弱复苏的一年,股市不会有牛市,但会有小幅上涨,且港股会更强一些。但现实情况比预想的糟,首先是复苏比预期的更弱,其次是外资流出超预期,或者说美元利率高位持续的时间超预期。这也导致A股小跌,而港股则继续跑输A股(由于美元利率高位,港股资金流出严重)。
具体到行业,热门赛道股继续下跌,去年总结时我曾说过要小心新能源产业链的公司(需求下行+供给过剩),现在回头看这一点是完全正确的。同时去年我也说过房地产产业链的公司要继续回避,拐点不会那么快来临,今年也是验证了。至于本人相对看好的医药和消费电子的拐点,医药行业表现有所分化,A股部分医药股走强,港股极少部分医药股走强(设计减肥药或者明确拐点),但整体看港股创新药行业仍是底部徘徊,并没有明确走强,而消费电子下半年不论港股A股出现明显走强。此外,本人一直看好且配置的低估值高分红的国企、公用事业公司(特别是港股)继续稳步上行,继续跑赢市场。这一点也是在预期之中。
回顾2023年本人A股账户表现一般,相比较去年大幅跑赢指数(+33%),今年虽然跑赢沪深300,但仍跑输小盘股指数,绝对收益也是小亏。而港股账户和A股差不多,跑赢恒指10个百分点,但绝对收益仍是小亏,但考虑汇率,则基本持平(由于国内政策变化,今年开始不再放海外券商的账户截图了)。
个人A股和港股的持仓整体变化不大,医药股仍是本人最大持仓行业,然后是低估值高股息公用事业属性公司,然后是隐形冠军制造业。不过,持仓细节上还是略有变化,比如A股加大了高股息公用事业公司的配置,同时新增了TMT行业(消费电子、教育)的仓位,港股调整了医药股的配置,增加了创新药龙头的仓位。
蓝绿厂的2023总结 第3篇
经济其实没那么复杂,核心无非是劳动力(人口)*劳动效率(科技),日本当年就是没赶上互联网那波以及制造业又被抢走,叠加人口/出生率衰退,所以才会挣扎,日本人选择人生最小阻力路径即躺平(平成废宅)应对,当然高端制造业和部分科技日本还有一些是领先的,由此日本仍然能维持发达国家。所以,当下的解就是要提升科技(我们确实在努力做),因为人口的趋势已经不可逆了。所谓的经济要靠出口,本质上是靠科技或者说性价比的提升,为什么今年我国的汽车产业链景气度那么高?就是因为我们汽车行业卷出了高性价比,用更好的技术和更低的价格打败了海外以前的行业巨头(同样的光伏、锂电、电动车等行业也是如此)。至于能不能到日本的高度(科技水平、人均收入、社会保障等)那就另说了……
另外,效率/科技提升一定要有好的分配制度配合,不然必然会造成巨头企业垄断,贫富差距迅速拉开(封建时代是权力阶级导致的贫富差距,工业革命劳动效率/科技成为拉开贫富差距的核心原因)。这也是为什么美帝欧洲在疫情前长期利率不断压低至0乃至负,而背后对应的经济增长的长期预期为0乃至负(两者互为影响,形成正反馈)。互联网时代以来,贫富差距拉开的速度远超工业革命时代,而欧美糟糕的分配制度——信奉市场经济,政府极少干预(前几年开始醒悟,在互联网、医药等领域大力反垄断,几个龙头企业都遭遇过巨额罚款和并购否决,■■也同步跟进),这导致富人阶级收入加速增长,但广大群众收入几乎不增长,央行只能祭出QE和降息妄图来拉动经济(希望私人部门在低利率环境里借钱扩表),但这反过来进一步加剧了贫富差距,因为低利率使得风险资产(房子、股票、奢侈品、收藏品)的估值快速提升,富人变得更富,穷人收入还是不增长,更不敢花钱了(流动性陷阱,企业部门因为居民部门的弱需求难以大幅信用扩张),直到MMT出场直升机直接撒钱给底层,这才扭转了消费和通胀(美帝这两年贫富差距缩小)。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