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常识网生活常识网生活常识网

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内科护理个案病例范文(合集3篇)

内科护理个案病例范文 第1篇

设置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肝硬化的病因及诱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并发症、辅助检查、治疗及抢救配合原则、常用药物及疗效观察、护理措施和健康指导;(2)技能目标———使护生树立“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观,培养护生运用护理程序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为患者制订完整的护理计划及保健方案。基于此,进而梳理出教学重点:肝硬化失代偿期肝功能减退及门静脉高压的临床特征,常见并发症如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的诱因、表现,肝功能检查结果,休息饮食护理及腹水护理,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的护理细节等;教学难点是并发症的发病机制及抢救配合。

教师备课,明确教学主线

教师备课是教学准备阶段至关重要的环节。一方面,教师应紧扣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策划和准备具有针对性、典型性、真实性和启发性的相应课题;另一方面,还需就学生的知识储备、心理素质、学习态度、接受能力等进行分析。在案例教学准备中,主要包括2个方面任务,即临床案例的选择与编译及确定授课流程。课程组教师深入病房,根据教学要求选择医院典型临床资料,适当加入干扰因素进行一定修饰,作为授课案例,并设计与本案例密切相关的问题以便课中讨论之用。整个授课流程围绕教学主线开展:温习疾病相关知识、引入案例、病情演变的分析及处理、讨论总结与效果评价。

2教学实施与评价总结

温习疾病相关知识

课前告知学生本次课的主题,并发放预先设计的相关问题,提供各种信息资源,如书籍、文字资料、音像资料、CAI及多媒体课件、Internet信息等,要求学生于课外自主阅读、思考判断。以课堂小结或教师提问的形式对肝硬化相关理论知识,如主要病因、临床表现、常见并发症的诱因及特征、一般护理及抢救配合注意事项、健康保健指导等进行简要温习回顾。

引入案例

采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将采编的临床案例制作成PPT引入课堂。教学初始仅提供患者的基本病情资料,为病情的演变及深入展开讨论奠定基础。在讲授“肝硬化及并发症”时,案例选择如下。病史:患者,男,55岁,有慢性乙型肝炎病史10余年。近1年来常感乏力,进食较油腻食物后易出现腹泻,对自己的病情忧心忡忡。近1个月来腹部鼓胀不适并日渐加重,于2周前开始出现下肢水肿,因水肿加重而入院。查体:体温(T)℃,脉搏(P)90次/分,呼吸(R)18次/分,血压(BP)100/70mmHg(1mmHg=),神志清楚,对答切题,面色灰暗,巩膜轻度黄染,肝掌征(+),上胸及颈部各见1颗蜘蛛痣。心肺检查无异常,腹部膨隆,质软,腹壁静脉曲张,肝肋下及剑突下未触及,脾肋下4cm,质韧无压痛,移动性浊音(+),膝关节以下凹陷性水肿。辅查:血常规:白细胞(WBC)×109L-1,红细胞(RBC)×1012L-1,血红蛋白(Hbg)95g/L,血小板计数(Plt)80×109L-1;肝功能:A/G为。

病情演变的分析及处理

情景演变的创设以患者病情的动态变化为线索,力求在课堂上尽量创造一个真实的临床氛围,让护生亲临其境。此环节需将护生分成5~8人1组,教师引导组内成员就临床疾病的发生发展进行协商、讨论,通过分析辨别当前拟解决的护理问题,准确判断患者的病情,正确总结出目前主要的医疗诊断、护理诊断,进而完善护理抢救计划的制订,最终将小组商讨的结果填写于《病情演变表(学生用表)》中。病情演变示例如下:情景1:患者入院当晚晚餐后约2h出现腹痛,突然呕吐暗红色液体,约300mL,解黑色稀大便1次,伴头昏、心慌。查体:℃,P110次/分,R24次/分,BP80/55mmHg,表情痛苦,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肠鸣音活跃。急查血常规:×109L-1,中性粒细胞(N)70%,Hbg76g/L,Plt125×109L-1。患者恐惧不安,家属倍感焦虑。情景2:经医护人员予止血抢救后,患者头昏心慌感好转,面色渐转红润,四肢皮温逐渐升高,P95次/分,BP98/60mmHg。情景3:患者入院后3周内病情基本稳定,睡眠、精神、饮食、二便尚可。情景4:患者入院第4周因进食红烧鳝鱼后出现烦躁不安、淡漠少言、昼睡夜醒,次日渐出现意识不清。查体:一般情况差,呼之不应,呼气中有鱼腥臭味,面色黝黑,腱反射亢进,Babinski征(+)。脑电图示:脑电波节律变慢。情景5:患者众多家属赶至病房探望患者,情绪异常焦虑。情景6:经医护人员抢救后,患者意识逐渐转清,一般情况逐渐恢复。情景7:患者病情好转,出院前护理人员进行健康指导。

讨论总结与效果评价

教师在情景模拟中起指导分析及总结的作用。《病情演变表(教师用表)》增设“得分”与“评价”两列评估护生的护理行为。评判时对护生在相应进程的每一步骤给予一定分数,以此定量评估护生的护理处置能力。同时,每小组委派代表对患者病情的判断及处理意见做演示,之后进行组间比较、讨论、评价,教师认真倾听,适时根据其展示情况对护生的处理措施、语言表达、沟通技巧、应变与解决问题等综合表现予以总结评价,并告知相应结果,以加深护生对该疾病护理程序的印象。此外,课程组还配套设计了《课堂教学效果评价表》于教学完成后发放学生,以不记名形式就学生对教学方式的满意度、是否提高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是否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是否培养了综合能力(如团队协作意识、评估判断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临床思维、交流技巧)、是否加深了对护理程序的理解与应用等问题予以调查,综合评判授课效果,并通过与学生的个别访谈,收集其对病情演变情景教学的感受与建议。

3小结

内科护理个案病例范文 第2篇

1.1对象

选择我校2012级护理学专业专科1班~4班127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女121人,男6人,年龄19岁~20岁,均为普通高考招录的学生。将1班和2班的68人设为试验组,3班和4班59人设为对照组。

1.2方法

所有学生均由3名相同的教师同期进行分段教学,均选用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第2版《内科护理学》案例版教材,并均使用多媒体教学。对照组根据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包括讲授、示教等。试验组在讲授的基础上,部分主要疾病采用案例教学法。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1.2.1案例选择

我校《内科护理学》开设于第2学年第3学期和第4学期,共122学时,其中理论98学时,实验及临床见习24学时。因为学时的限制,在各系统疾病中选择2个或3个重点疾病作为教学案例。教学中精心准备临床病历资料,并拟定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及思考题。拟定的问题要有一定的启发性和诱导性,有利于病例讨论、深化所学知识、经历解决问题的系统过程。病例的选择可以是单一的典型病例,也可是综合病例,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呼吸衰竭、糖尿病并发酮症酸中毒、原发性高血压与冠心病等。

1.2.2实施方法

①课前。课前2周,任课老师准备好相关案例及问题,课前1周通知学生分组,每班4组,每组7人或8人,以组为单位根据案例思考并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②课中。在讲授疾病之前引用案例导入或在基本知识介绍后插入案例教学。首先,学生根据所提供的病例资料进行分组讨论,围绕该病例的初步临床诊断,包括分析诊断依据或提出进一步的检查项目,并根据病历资料分析其现存的和潜在的护理诊断,学生再提出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及健康教育内容。其次,每组推举1名学生代表发言,阐述各组的观点和思路,其他成员进行适当的补充。最后,由教师进行归纳讲评,完整准确地概括知识要点,帮助学生抓住重点,补充遗漏之处,分析错误原因,使所学的知识完整确切。③课后。要求学生把本次课程的案例分析进行整理,每个学期对本学期的案例教学方法的教学进行总结,提出问题并且解决问题,为今后类似的教学奠定基础。

1.3效果评价课程结束后,调查两组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并比较两组学生的考试成绩。

2讨论

2.1案例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内科护理学》课程开设于第3学期和第4学期,此时学生已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如人体解剖、病理生理、护理学导论、健康评估、护理心理学等,为案例教学的开展奠定了基础。调查显示,试验组64.7%的学生认为有利于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而对照组仅为15.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案例教学将临床常见问题及重点难点问题带入课堂,缩短了理论与现实的差距,使学生产生探究问题的冲动并努力解决问题。同时,案例教学要求学生像教师一样展示自我,不仅可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还有利于锻炼学生心理素质,加强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以及师生合作,适应今后护理临床工作的需要。调查结果显示,试验组91.2%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在讨论过程中学生通过获取他人的信息或经验,在教师的参与下,最后达成共识。促使学生从正反、纵横等多方面进行多向思维,培养了分析、辨别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多角度、多层次去分析研究问题的实质,最终推理、归纳出自己的论点,这有利于培养护生的创新思维。此外,教师的评价不仅有鉴定作用,还有导向和激励功能,进一步激励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调查结果显示,病例教学中有82.4%学员认为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发展,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应用

开展案例教学,使课本上枯燥的知识变成活生生的事实,形象生动,易于理解,记忆深刻。调查结果显示,试验组94.1%的学生认为有利于知识的应用,且试验组学生的考试成绩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差异统计学意(P<0.05),说明案例教学法能有效地缩短理论与临床的距离,有利于知识的综合应用。

2.5案例教学法有利于促进教师拓宽知识面

案例教学过程中采用问答法,环环紧扣,层层解析,步步推进,启发诱导,实际上,问答法是一种探讨和辩论教学方法,即不直接向学生传授各种具体知识,而是通过问答、交谈、争辩、诱导或暗示,把学生导向预定的结论。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在实施过程中教师需不断观察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充分调动每位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要应用适当的教学技巧,活跃课堂气氛,促进教学双方的沟通;最后还要思考学生提出的不同问题,按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归纳总结。所以,教师要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组织能力。

3小结

内科护理个案病例范文 第3篇

关键词:内科护理学;案例教学;引导文教学法

1引导文教学法概述

含义

引导文教学法是指教学中教师借助预先准备的专门文件,即引导文(leadtext),引导学生独立学习、完成作业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通过阅读引导文,明确学习目标,了解学习任务,获取相关信息,解答引导问题,制订和实施学习计划并对实施结果进行检查、修正与评价[1]。与项目教学法相比,引导文教学法强调如何引导学生一步步完成任务。

步骤

包括信息阶段—计划阶段—决策阶段—实施阶段—检查阶段—评估阶段6个步骤。教师课上引导学生按照这6个步骤进行自主探究,积极完成学习任务。

要求

在引导文教学中,教师是学生的陪伴者,主要任务是设计引导文、讲解学习任务、对学生给予解决问题方面的帮助、评估最后结果,学生的任务主要是自发组织学习、在引导文的指引下思考并解决问题、完成任务[2]。

目标

引导文教学法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能力。学生自己确定和谁,采取什么辅助手段,通过怎样的学习步骤解决问题、习得知识,培养能力。

2引导文教学法初探

教学背景

内科护理学(简称内护)是护理专业主干课程,作为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主要内容,其注重检测护生内护知识掌握程度、逻辑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考试分值逐年增大,题型所涵盖的知识面广、知识点多且难度大。而中专护生专业知识掌握不扎实,逻辑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差,自主学习兴趣低,考试时得分率极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虽然花了许多精力进行讲解,但效果甚微,因此,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迫在眉睫。在2015级中专护理班内护案例教学中引入引导文教学法,重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使其主动深入地理解课文,突破内护案例这个重难点,达到教学目标。

具体方法

课前准备

(1)巧设内护案例引导文。据调查,在传统教学方法下,学生普遍反映内护案例难度大,有无从下手的感觉,甚至不愿去做。为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可巧设内护案例引导文(见表1),注重引导文的有效性,并根据护理程序在引导文中确立教学目标,设计引导问题,提供信息资料来源,把握好引导文的伸展度。(2)分组。根据班级人数将学生分组,一般6人一组,将学困生和学优生有效组合,以达到教学平衡,并确定小组名称、小组组长、小组成员等。

课堂实施

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内科护理学》第四章“消化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第三节“消化性溃疡”为例,初探引导文教学法在内护案例教学中的应用。案例:男性,35岁,出租车司机。3年前开始经常出现上腹部疼痛,多发生在进食后半小时,以隐痛为主,1~2小时后能自行缓解,未曾接受正规治疗。今日中午参加朋友聚餐,饮酒1斤。黄昏后出现上腹部疼痛,程度较以往严重,晚上8点解柏油样便一次,量约500克,自觉头晕、乏力而来本院急诊,入院后又解柏油样便二次,量约1000克。体检:T:℃,P:98次/分,R:17次/分,BP:,神志清,面色苍白,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出汗较多,心肺阴性,肝脾未及,腹软,中上腹有轻压痛。提问:该病人的诊断是什么?如何对病人下护理诊断?如何对病人进行病情观察?(1)信息阶段。各组依据教师给出的内护案例引导文模板和案例资料,自主查阅内护专业知识,搜集与任务相关的信息。此阶段的信息均为完成案例学习任务的基础,学生必须自主学习。最后,学生在教师引导和组长组织下积极讨论,有序地对信息进行归类。(2)计划、决策阶段。学生在内护案例引导文模板引导下,以头脑风暴法完成小组分工及学习计划。此阶段学生会有疑问,教师不解答。决策由小组学生合作制定,小组成员之间可以展开讨论及辩论,各抒己见,互相质疑,互相启发,最终达成一致意见。(3)实施阶段。与工科不同,此阶段工科学生可以按计划单独完成作品,而护理专业学生此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采用角色扮演、小组合作方法,扮演护士、家属、病人,按照护理程序,完成内护案例引导文模板中的任务,见表2。(4)检查评价阶段。为了达到学习目标,实施阶段结束后,对学生进行检查评价。检查评价包括课堂内和课堂外两部分。课堂内一般先由各组学生自查,说出在应用内护案例引导文模板过程中的感受,查漏补缺,之后,由教师对学生进行随堂测试,不仅给出成绩,还释疑解惑,提醒学生应该注意的问题。课堂外主要采取理论考试评价方式,比较2015级两个中专班学生内护案例得分情况(总分为13分)。2班(60人)为实验组,10分以上20人,5~10分31人,5分以下9人;3班(60人)为对照组,10分以上8人,5~10分26人,1~4分21人,0分5人。说明引导文教学法不仅能提高学生考试成绩,还能提高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程度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课后反思

内护案例是内护教学难点,作为一名卫校内护教师,要针对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采用引导文教学法,以任务为驱动开展教学活动。引导文教学法的应用,不仅能提高学生考试成绩,改善学生学习时无从下手的现状,还能确保教师的教学主导和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但引导文教学仍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护生虽然学到了方法,但个人分析能力参差不齐;在辅助检查这部分,护生因对辅助检查实验室正常值不熟悉,导致解题困难;教师受个人条件的限制,难以对问题进行科学设计。通过反思,教师总结教学得失,捕捉教学灵感,根据学生的反馈,完善教学设计,精益求精,使这种教学方法更适应课堂教学需求[4]。

参考文献:

[1]刘淑,牛春林.引导文教学法在《外贸函电写作》教学中的实施[J].职业教育研究,2013(9):86-87.

[2]郝伟.浅谈引导文教学法在高职护理教育课程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8):57-58.

[3]金瑜.引导文教学法在中职旅游专业“计调业务”教学中的运用初探[J].职业教育,2014(8):27-29.

打赏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内科护理个案病例范文(合集3篇)》
文章链接:https://www.freety.cn/falv/nkhlgablfwhj3p.html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