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修家谱序言范文 第1篇
国有史,县有志,家有谱,人有祖.当然国有兴衰和和灭亡,而家氏却源远流长.国家要靠民族凝聚力,民族要靠氏族凝聚力,氏族要靠家族凝聚力,这样才能构筑战时勇敢拼搏,平时能忠孝两全的稳固国家基础,实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礼仪之邦的太平盛世.人生虽不满百岁,但長寿者上可见父、祖、曾祖,下可见儿、孙、曾孙,前后七代一百五十余年事.聖贤写的史书让我们知道数千年改朝换代的历史,祖宗留的口碑家谱让我们知道数百年迁徙繁衍的脉络.虽然百年后事我们不能再见,但是只要坚持守谱续宗,把关排辈,就会血缘传递,宗族永继.报本追远,人皆有之,祭祖怀念,人之常情,尊祖敬宗,是中华民族的固有美德.懂得做人的道理必须以亲睦族人为重.而家谱则把远近的族人都联络起来,崇尚亲亲睦邻的纯正风气,根深叶茂.一位哲人曾说过:“一个忘记自身历史的民族是可怕的”.小而言之,一个不了解自己繁衍历史的家族亦是令人可悲并让人担忧的.所以,编续家谱是我辈留给后代的嫡系脉络踪迹,责无旁贷,也是无量善事.参天之树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必有其源,白氏家族,源远流长,始祖由陕西平凉(今甘肃省平凉市)迁至安南(今贵州省晴隆县)已六百多年,至今没有一本完整的家谱,只有先祖们的口碑家谱,断断续续,让我们略知数百年迁徙繁衍的脉络.鉴于二百多年没有家谱的原因,以及不遵祖训排辈屡有发生,不知上两代名字的子孙大有人在.随着一代代老人们的谢世,许多祖宗名字也随着他们永远消失了.当务之急就是尽量搜集整理祖宗名字,编印家谱,留传后辈.望白姓后代,无论贫贱富贵,迁居何地,都能父教子传,不乱宗别派.但愿以后,我们的嫡亲子孙再续家谱时有所依,让白氏后辈延芳百代!谨以此激励我白氏子孙爱家爱国,光宗耀祖!谨以此祝愿我白氏家族世荣昌盛,万古长青!
始祖不稳麟第十八世裔孙
不(白)仕端第6代孙 白玉华 谨言
公元二0一0年十月十二日
续修家谱序言范文 第2篇
族之有谱如国之有史,地方有志.谱牒记载家族渊源、世系及生婚卒葬,抚育继嗣,牵涉移居,以备后世稽考.俾使子孙追本溯源,以念祖德宗功,増进宗祖睦族之情.
曾子日:“慎终追忆,民德归厚诶”.再吾惠农庙台李岗艾氏家族渐次兴旺发达的时候,承蒙我各宗族的殷切期望和热情支持,将我家族的历史概貌和现实情况收集起来,编一艾氏家谱,以为永续.江河有源,树木有根,人生在世,岂能忘本.
编写艾氏家谱的目的,就是在于祭奠我艾氏列祖列宗,密切宗族情谊,继承和发扬前人所开创的美好事业,使后辈人更为昌盛.经考证米脂艾氏一支名望,老辈语之,艾氏宗祖居系陕西米脂大柳塔人,后移居宁夏中卫,艾氏祖宗自陕北迁中卫,迄今中卫有艾弯扎营,一脉相称.居今三百余年.先考,据先辈传说,流往我庙台李岗艾氏祖先是位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秀才,沿路乞讨到庙台李岗,李家祖辈才大气粗,顾为教书先生,艾老先生文才和教书能力尚属一流,远近文明,李家为留住教书先生,招先生为婿,在李岗庙田划给先生一部分耕地,成家立业后生传3门.祖宗亡故卒葬于庙田,(原李岗小学旧校址以北,)经考证,庙北侧祖坟为正祖,庙东(老榆树旁)和邹家东侧祖坟为分支.三处坟地多达数百个,尽被红果子茨、白茨、芨芨草遮盖.每到清明全族人都到一起上坟,先上祖坟,再上分支家族坟.上坟的孝子贤孙阵容庞大,祖坟的坟顶高從壮观,好不风光.坟地排向清楚,头南脚北,(60年代大搞园田建设坟地全部平成农田),艾氏居住分上庄、大庄和低下田.本主族3大驻地人数达500多,现在基本旧位.艾氏门中有祖传字号章、发、林、登、贤、光、天、志、占、等子号,现在各立坟地多处.
祖辈们均以农业为本,兼营牧业,辛劳耕作,勤俭持家,行善积德,善待亲朋,颇得周围乡邻的尊敬.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艾家氏族念书人越来越多,并而走上工作岗位,现已博士,学士,大学、高官辈出,分部于上海、河北、山东、江苏,内蒙、银川等地,为我艾家争得了荣誉.次家谱系第一次新修,因祖先事迹,名号无文字记载,故为轶事.仅以清末开始(1870——1911)为我庙台李岗艾氏第一宗祖,迄今130余年,凡八世,实乃宗之繁茂,丁齿林立.成惠邑之大宗,庙台之望族.使子孙后代以此为荣,为本家族的兴旺发达,互相勉励,再展宏图.
续修家谱序言范文 第3篇
郭君伯琛,编次家谱,以谱例示予,自其姓氏源流与族看之所由分,枝派之所由衍,考之史策,征之杂纪,验之时代,多所发明,盖谱牒之学废缺久矣.欧阳氏有言:姓氏之出,其来也远,谱图之法,断自可见之世谱.郭氏者,盛叙华阴间,见诸家谱,援引比次以相侈尚,察所著录,容有舛焉.郭氏出自姬姓,伟矣.虢、郭古义盖通,《年龄》称郭公,《国语》称郭靖君,当时已叙为郭族姓之著,岂待侈陈哉.伯琛为是谱,祥其信,阙其疑,文成而法具,事备而旨明,斯可谓雅达精揽者也.自予师东下,伯琛相从往来吴楚之交,四年倦而回,将休息乎京师,又以其日月之暇,汇为是编,夫年代之谬悠,人事之迁变,古牒散亡不复见者,可胜慨也.仁人孝子,怆乎兵革之方兴,搜辑其可见者,祖考以是凭依,子孙以是相属,固不敢且重乎.伯琛之为功郭氏,予尤有愧焉.用是推明其意以著其略,使凡为谱者,于兹取法,庶几有知之者.
咸丰七年春仲春汀乡曾国藩叙
续修家谱序言范文 第4篇
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滋养了一个伟大的中华民族,培育了一门勤劳勇敢、仁爱智慧的王氏家族王氏家族是当今中华民族中的第一大族,数千年来探天人之道,穷古今之变,畅时事之运,励志自强,建功立业,英豪遍神州,美名扬天下.其中一支于清朝乾隆年间从湖广省永州府淩全县迁居到而今的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农旺乡严家沟居住,重孝悌、信仁义,温良恭俭,开创基业,繁衍至今已有族人逾千人,近300年历史.
今逢盛世,国泰民安,人心思源.为晓宗族之谱系,传国学之大义,有王氏家族“绍”字辈王学文,寻脉络,访亲友,汇众声,集资料,编制此本《王氏家谱》,宣扬家风,以正道义,实乃大有意义之为.此书不仅是王氏族人智慧、力量与精神的继承和延续,更是王氏一门家风、家魂的砥砺和升华,定能起到追思先人,启迪今生,激励后人,树君子之风,行仁义之举,开万世基业之功效.
作为王氏家族的后人,缓缓翻阅着这本厚重的王氏家谱,探寻家族文明的源头与流程,祖先们慈爱的面容鲜活如在眼前.我仿佛看见,数百年来,王氏家族的族人们在这片广袤的黄土地上,昂起不屈的头颅,挺起倔强的脊梁,燃起炽热的心,向着光明的未来,风里雨里一步一步艰难地走来,直至今日的初成基业.斗转星移,今天的王氏后人们正在祖国的大江南北立志有为,奋发图强,代代风流写春秋,千秋万载耀荣光.读毕此书,神圣自豪的情绪,扬鞭奋进的使命感,大格局、大担当的情怀激荡胸中.这是一部血脉相连、魂魄相依的基因脉络,这是一番壮怀激越、勇往直前的奋斗历程,这是一篇大爱盈胸、休戚与共的亲情诗篇.读着,读着,我的眼泪就不自禁地掉了下来,掉在了喷发着细微墨香的字里行间,掉在了族人们共赴时艰、相濡以沫的大道途中.
谨遵父命撰写此书前言,我深感手中笔头的分量之重.拙浅文字不足以抒写对祖宗先辈恭敬、向往之万一,唯恐才疏学浅,有负重任.人生征程漫漫,唯有携家眷李文梅、小女王梦曦以忠孝礼仪之心,行仁义礼智之举,创光大家门、彪炳史册之业,上告祖宗,下慰族人,天地此心,日月可鉴.
续修家谱序言范文 第5篇
族之有谱,犹国之有参.国参者,比事属辞,使天下后世知所惩劝也.族谱者,抚枝溯本,使伯叔兄弟知敦睦也.国一日无惩劝,家岂可一日不敦睦乎?此吾族前人所以于家祠之堂匾,大书而特书曰:{敦睦堂}.因知古今之名门巨族,必有家谱,珍重而藏之者,非徒夸耀一时旧族也.良以上可溯乎木本水源,下以纪人枝分派别,即不致味祖宗所从来,亦不致等骨肉于秦越.而且岁时相通,伏蜡相聚,休戚相关,婚表相助过则相规,善则相劝,虽极繁衍之族,莫不肃肃蕹蕹[yong]维繁于谱,而不自知,谱之用大矣哉.我于氏得姓于文昭王,发详于周盛期,远不及考,考自天津始纪分枝也.始祖本江南淮安府山阳县人,于永乐二年,从成祖来北平[明清之北京],先居运河北“丁字沽尹儿湾里”,后因耕于欢坨庄,逐又迁居欢坨.在前明永乐耕读传家,历年以久,至本朝[清]定县已来,虽无顕官,而身入学门者,代有其人.至今迁居此地已四百余年[今五百余年],聚处东乡者,六十余户[今百余户].族日衍而日繁,欲求世系昭然,枝派炳若端平谱.先是族有旧谱,但明末崇祯十四年,饥民作乱,纵火烧乡,谱逐经燹失存.幸于嘉庆初年,重为建立,亦可谓不幸中之幸也.但略记来由仅汇成神主总图,犹集成卷帙[zhi],恳族兄价人,族侄[永福],顺按神主总图,汇成草本,方欲效三津巨族之谱式,从事于笔墨,特以第三代中有失名一位,置笔访问者数载,无如竟莫能详.兹于苫[shan]凶之余,勉力从事虽有所疑姑且阙之,宁以疑传疑,不妄为之更改,但求集成卷帙,俾留心谱系者,聊有所考,至于广收四方之族,付之剞[ji]劂[jue],则有志而未逮,仍不无厚望焉矣.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