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郸城脱贫攻坚总结 第1篇
郸城县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探索推行“1147”合力攻坚领导体系、“九位一体”责任体系、“八个一”和“小网格、大走访、全覆盖”工作推进体系、“两建三扶四评”党建引领激励体系等一系列好的经验做法和体制机制,强力推进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脱贫质量不断提升,脱贫成果持续巩固。
周口郸城脱贫攻坚总结 第2篇
像这样的扶贫车间在全县已建成投入使用132家,郸城县始终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摘“穷帽”、拔“穷根”、带动贫困群众致富、实现长远发展的根本之策,积极培育带贫企业,创新推行“县有总厂、乡有车间、村有站点”的产业布局模式,招引制衣、制鞋、制伞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在农村建立扶贫车间和加工站点,带动贫困户就业,保障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各种扶贫产业、扶贫车间已经成为郸城县实现高质量脱贫的基础和巩固脱贫成果的重要支撑。
在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的基础上,郸城县对照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着力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在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危房改造等扶贫工程上持续发力,确保全县每村、每户稳定脱贫不返贫,奋力向前奔小康。
周口郸城脱贫攻坚总结 第3篇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工作,由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统一领导,脱贫攻坚资金保障工作组负责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制定整合方案。日常工作中,财政与扶贫、农业、住建、水务等涉农部门定期开展座谈,组织相关成员单位召开涉农资金统筹整合联席会议,形成了职责明确、协调配合、良性互动的工作机制,确保整合工作有序开展。
“受益于涉农资金统筹整合试点,坚持以扶贫规划为引领,严格按项目分配资金,确保资金精准投放,助力脱贫攻坚。”该县财政局扶贫项目办负责人告诉记者,作为国家级贫困县,郸城县深入推进涉农资金统筹整合,设立整合涉农项目资金专户,按照“大类间打通”“跨类别使用”的要求,大力推进实质整合,让“打酱油”的钱能够“买醋”,形成“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扶贫投入新格局,打破对统筹整合使用资金的各种束缚,集中力量用于脱贫攻坚,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在扶贫开发中的主导和集聚效应。
扶贫效果好不好,资金使用到不到位,不能光看各种数字和表格,关键是看人民群众满不满意。
一组暖心数字,见证脱贫巨变。2016年以来共投入扶贫资金亿元,其中:统筹整合资金亿元,非统筹整合财政资金亿元,共完成扶贫361大项,其中:统筹整合资金项目建设133大项1255小项。投入亿元建成“小康路”1599公里;投入7000万元改建“危改房”4503户;投入亿元,使万人实现了饮水安全;投入2548万元建设19个乡镇垃圾中转站;村村人居环境实现常态保洁;投入3亿元建设高标准农田万亩;投入万元,用于“雨露计划”职业教育、短期技能培训补助和致富带头人培训........
精准施策,加强绩效护攻坚
如果说会聚财是本领。那么,会管钱、会用钱则是本事。郸城县在聚财方面启动三项机制,即协调联动机制,上通下达加快资金支付进度;精准对接机制,分毫不差做到财尽其用;限时办结机制,特事特办激发脱贫动能。在管财方面突出三个“严”字,即严格公告公示、实行全程透明,严格绩效管理、努力提质增效,严格督促检查、强化资金监管,实现了每一分钱精准滴灌到脱贫攻坚最需要的地方。
郸城县财政局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脱贫攻坚工作总体部署要求,在资金整合后,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用好钱”上。严格执行年度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方案,明确主要目标和具体建设任务,确保资金投向最重要的方向,加快资金支出和项目实施进度,加强对扶贫资金管理使用的绩效监督,确保资金安全有效使用,让扶贫项目早见效、贫困群众早受益。
——固本清源,夯实产业扶贫致富路。为解决到村产业项目“小、散、弱”等问题,进一步做大做强优势主导产业,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全方位带动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该县加强对产业扶贫项目谋划,重点支持发展符合当地需求的有特色,带动强、效益好、前景广的产业,巩固脱贫成效,继续加大投入,培育天豫薯业、巨鑫药业、金丹科技等54家带贫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动甘薯、玉米等农产品精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条,增加产品附加值,通过订单农业、优先就业等多种方式,带动贫困群众18369户,每户年均增收2000元以上。
大力培育产业扶贫基地。打造一批有特色、高质量的产业扶贫基地,吸纳贫困群众务工就业投资3600万元新建30个红薯、黑皮冬瓜、辣椒等温室育苗大棚和蔬菜瓜果种植基地,总覆盖钱店、石槽等22个乡镇。按照“公司+农户”的方式推行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的经营模式,由养殖小区与养殖户组成合作养殖联合体,目前已建成宁平镇文增农牧发展有限公司、汲水乡新鑫种鸡养殖场等6个规模养殖基地,带动600多个贫困家庭稳定增收。
——精准发力,稳住就业帮扶“硬饭碗”。着力推动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将推动产业发展和转移就业作为促进持续稳定增收的主渠道。2020年进一步调整产业到户奖补政策,每户最高补助金额提高至6000元。同时,出台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业奖补办法》,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发放奖补资金4266多万元,引导15407户困难群众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全县各类特色作物种植面积达70余万亩。
创新推行“县有总厂、乡有车间、村有站点”的产业布局模式。招引制衣、制鞋、制伞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在农村建立扶贫车间和加工站点,全县已建成扶贫车间246个(政府投资建设132个、企业个人自建114个),带动4500多名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人均月工资达2500元。
——激活春水,撬动金融扶贫新活力。建立完善县乡村三级金融服务体系、信用评定体系、风险防控体系、产业支撑体系,探索并建立带贫企业和贫困群众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实行“政府、银行、企业、贫困户、保险”五位一体农业合作贷款模式,有效破解金融扶贫瓶颈。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3286户万元,企贷企用贷款亿元,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18762户,户均年增收增加2000元。发放精准扶贫企业贷5笔2370万元,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237户实现稳定增收脱贫。
——全程监管,提升资金绩效强效益。建立精准扶贫帮扶项目库,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定期对资金使用单位预算和绩效目标执行情况进行跟踪分析,及时纠偏,预算执行终了,资金使用部门承担起绩效主体责任,对扶贫项目资金管理各环节实施全流程跟踪,做到预算“编制有目标、执行有监控、事后有评价、结果有应用”。县财政局制定绩效评价指标评分表,选择重点项目开展绩效评价,落实资金监管责任,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郸城县扶贫资金管理工作在全省扶贫资金绩效评价中连续3年获得省级优秀,奖励资金750万元。
财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使用,不仅点亮了一个个贫困村,还进一步向非贫困村渗透,把脱贫成效写满了1490平方公里豫东大地——全县488个行政村旧貌换新颜,文化广场到村全覆盖,安全饮水到人全覆盖,农村危房实现阶段性清零,农村垃圾实现全面治理,贫困村硬化道路实现“五通”,累计增加村集体资产亿元,增加村集体收入1395万元,村集体资产惠及贫困农户万户;实现全县累计脱贫33048户122733人。一个个贫困村变身脱贫致富模范村。
决胜之年不松懈,慎终如始战犹酣。“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将全面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巩固脱贫攻坚成效,积极探索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立扶贫资金‘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管理机制,强化资金监管和政策落实,聚焦弥补短板弱项,统筹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工作。把每一分钱用在脱贫攻坚刀刃上,切实发挥资金效益,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县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张振新如是说。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