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7日,侵华日军发动“七七事变”,中华民族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全面抗战。1937年11月17日,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率领国民政府大小官员撤离南京,并于三日后在武汉宣布迁都重庆。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开始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超过30万同胞因此遇难。这是中国人民永远无法忘却的巨痛。
76年前的今天,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发布诏书,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无条件投降。1946年5月5日,国民政府还都南京。著名作家叶兆言的《南京传》,以举重若轻的文字重现了当年的南京。现在的我们应当在回望中铭记历史,永念先辈,自立自强。
1945年8月的南京
1945年8月,抗战胜利了,日本人打败了,南京人刚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肯定高兴,然而多少还有些发蒙。事情显然是真,听上去却让人难以置信。
过去许多年,南京老百姓一直蒙在鼓里,指望汪伪的宣传部,哪会有什么真话可讲。全世界都在打仗,只有南京民众会产生一种错觉,以为自己处在相对和平之中。
亡国奴就是亡国奴,在汪伪政权统治下,南京人谈不上醉生梦死,忍辱偷生已成常态。
因此,汪伪政权成立,南京老百姓也曾跟着胡乱欢呼。日本人偷袭珍珠港,南京当局站在轴心国一方,煞有介事地向英美宣战。日军在东南亚大获全胜,占领了上海的英美租界,连同自己的日租界一起打包,美其名曰还给中国,南京人游行庆祝,好像真的已享受到了“大东亚共荣”。
南京人用法币,比国统区的法币更值钱。南京还举办过健康儿童比赛,这个比赛在抗战前也有过,它很好地粉饰着和平。毫无疑问,这些往事都将成为南京人的耻辱记忆。
1940年3月30日,伪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汪精卫举行就职典礼
既然忍辱偷生,大家只能凑合着活下去。平心而论,沦陷期间的南京,无法与此前的“黄金十年”相比,城市管理方面仍然有变化。
与市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菜市场,有许多就是在这期间建成,譬如新街口菜场和科巷菜场,这两个大菜场运营了很多年,像科巷菜场不仅仍然存在,还被列为“南京老字号”。
又譬如在交通方面,沦陷前,南京大约有三百辆客运马车。沦陷后,一度骤降到十几辆,运营线路仅局限于三山街至新街口。
随着秩序恢复和人口增加,加上汽油严重缺乏,汽车运营成本猛增,马车逐渐又成为当时的主要交通工具。1945年日本投降前夕,南京的客运马车数量,高达九百辆左右。
1945年8月16日上午,汪伪政府的《中央日报》出版了最后一期,居然很不要脸地还发一篇社论,标题是“大家各守岗位!”。用一个很大的感叹号,称日本天皇发表终战诏书,乃“英明果断之举”,警告民众“渴望已久的和平事实,一旦到来,欢忭鼓舞之状,必然会因感情的奔放,而呈现若干疯狂”,所以,南京市民要冷静,千万不能“只重感情,不要理智”。#p#分页标题#e#
1945年9月,在南京受降现场外的中国老百姓
胜利来得太突然,让人感到意外,南京人开始尽情发泄对日本人的仇恨。
日军占领南京期间,城内的黄金地段,划为日本侨民生活居住区和营业区,也就是所谓的“日人街”。“此区域北起国府路,南到白下路,西起中正路,东达铁道沿线路”,当时最繁华的太平路,中山东路都包含在内。
南京居民逃难留下的住宅和商店,被日本侨民轻易获得。到1938年3月,在南京的日侨,包括日本殖民统治下的朝鲜人和台湾人,已达到439人,他们“最初以军内小商店为主,逐步增加了饮食店、钟表店、理发店、杂货店、旅馆”,抗战胜利,这些店铺遭遇了南京居民袭击,似乎也不难想象。
1945年9月9日,于南京举行中国战区日本投降典礼
大大小小的汉奸得到审判,血债累累的日本战犯被公审,被公开枪决。
积弱多年的中华民国,突然神气十足就成了“四大强国”之一,国民政府十分风光地准备还都。
迁都重庆的党国大员,像候鸟一样返回,或许在重庆待久,很多人习惯了吃辣,一时间,南京的川菜馆子开始时髦起来。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王师终于又回来了,南京人怎么能不“欢忭鼓舞”,怎么能不“因感情的奔放,而呈现若干疯狂”。
新街口大马路上,鞭炮纸屑足有半尺厚。商店玻璃上写着大大的V字。灯光管制解除了,南京城在一夜之间亮起来,老百姓家拿下罩了多年的灯罩,街上霓虹灯扯去蒙了多年的黑布,一位市民回忆当时情景:
日本军人个个低着头,手捧同伴的骨灰盒,列队向下关集中营走去。一路上,中国民众向他们吐口水,投石块,下关的百姓甚至还气愤地拳打脚踢这些曾经欺压中国人的仇敌,还有人命令日本鬼子向中国人下跪,鬼子们只得照办。那些日本商人也在撤退中,他们雇了黄包车托运货物行李,老百姓看见了,齐声高喊:“滚下来,自己拉!”这些日本商人不管是男还是女,都只好下车自己拉车。黄包车夫们咧开嘴笑着跟在车后。那个场面真叫痛快呀!
1945年9月7日,南京街区商铺挂满彩旗庆祝抗日胜利
然而失望渐渐随之而来,伴随着受降,肃奸,接收,每一项工作看上去顺理成章,都喜气洋洋,南京人作为首都人民,很快发现,情况并不像想象得那么乐观。
抗战胜利不过一个月,《大公报》针对当时接收工作中的混乱与腐败,发表《莫失尽人心》的社评,指出国府仅仅“二十几天时间,几乎把京沪一带的人心丢光了”。当时负责经济接收工作的官员,当面向蒋介石进言,说再像这样胡闹下去,虽已收复国土,必将丧失人心。#p#分页标题#e#
本文节选自叶兆言《南京传》第九章《民国肇生》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