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流行“出圈”这个词,我也思索许多。
比如,做视频号,能帮助我们出圈,走出现有的朋友圈,打通到更多陌生人的朋友圈,视频号和公众号是链接的,也可能会打通小程序和直播,那微信生态的流量就有可能全面复苏,远超抖音快手公域流量。
如果你对微信公众号和朋友圈以及社群有足够理解,那就能明白视频号,帮助我们走出现有圈子背后的意义和价值有多大。
这个出圈是指的流量圈,但是,这个前提还是你得做好视频号,写好公众号,会写,会说,会演,会做,会播,最终拼的还是内容。
不会写,不会说,不会演,给你10个视频号和公众号也玩不转。
你看,最终帮助我们出圈的,还是选对工具,并且持续输出优质内容,而不是表面的个人品牌,你所学的个人品牌,有教你如何做垂直细分领域的定位?如何系统性输出内容吗?如何推广让更多人看到你的内容吗?有就对啦。
另一个出圈,我每天都在感受,细细品味,那就是我所服务的企业客户群体,客户体量越大,层级越高,组织架构也越复杂,在他们的圈子里,更多的是行业格局,经济大势,技术创新,是一个更大的盘子,和我们整天接触的自媒体圈,新媒体群,互联网圈,是完全不同的另一个世界,是另一个有更深沉淀的圈子,和他们接触以及合作的过程中,能让我感受到一种微妙的平衡,那就是我出圈了,他们不是我的读者,也不是我的微信好友,但是我们一样可以平等对话,可以达成合作,可以交换能量。
你觉得一个上市公司的高管,老板,技术总监,他们有个人品牌嘛?可能换个行业就没人认识他们了,但是在他们的行业里,有十几二十年的实战经验,有极度聚焦的专业积累,有推动行业进步的技术创新,有无数大大小小的荣誉奖项,在他们的行业里面,他们的名字,就是品牌。
在我的微信圈里,很多人都在追求打造个人品牌,花费很多钱,囤积很多课程,讲真,有时候,我也觉得这件事很虚,我也从不觉得我是靠打造个人品牌走到今天的,个人品牌再厉害,也不至于让一个上市公司老板莫名欣赏我吧,除非我的照片登陆到了福布斯杂志。
在一个行业混久了,你的同行都没有在蹦跶了,你还在活跃,各个专栏公众号还能看到你署名的文章,慢慢的,你的名字与这个行业的标签就画上等号了,自然而然,你的名字,就成了品牌。
在创业初期,接触的不少读者帮助我链接不少资源,但是时间越长,我们服务的客户体量越大,就必然会脱离原原来的圈子,放弃一些中小微企业,专注服务大品牌,专注服务好一个大品牌,背后会带来一圈子的大品牌,你会发现,再也回不去创业初期的状态,那是一个野蛮生长的时代,正如一个人解决温饱问题后,会思考如何更体面,更细水长流,更持续的生活,相比活着,如何活的更好,是更重要的事情。
到最后,也就越来越发现一个真相,那就是与其花费那么多时间精力去做个人品牌,不如踏踏实实做好一个项目,与其混各种圈子撸流量整天嗷嗷的,不如安安静静,付费买精准流量,与其学习怎么成交怎么转化,不如搞懂如何盘活手里的资源。
选定一个项目,付费购买精准流量,盘活手里的资源,就是在构建自己的“品牌系统”。
今天上午还和我一个发小聊天,三年前,他卖了一线城市的房产,回到老家,花1000万买了一个酱油品牌,连同工厂一起,带着一帮人创业。
记得他跟我说过,在大城市始终觉得自己就是一个高级打工仔,这会终于也是有实业的人了,有地有机器有工人有产品有渠道,有了一帮人要靠他生活,这种感觉和自己一个人单打独斗完全不一样,你会觉得更有支撑。
他第一件事就是想,有什么资源可以盘活,跑政府,跑超市,跑经销商,想着就是如何把这个品牌做起来,带领工人致富,三年过去了,这个品牌如今估值10亿。
他在行业也没有什么个人品牌,但是因为在老家,和他一起创业的人都买房买车了,因此让很多人愿意跟着他创业,一提起他的名字,别人都竖大拇指,什么品牌不重要,跟着他干就对了!
文末点击“在看”和“转发”,是对晓涵最大的支持!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