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难题不是拥有伟大的梦想,而是你在半夜一身冷汗地惊醒时发现,梦想变成了一场噩梦。”
——《创业维艰》
一身冷汗是每个创业者的日常之一,产品创业者尤甚。
想不透,只能原地打转;想透了,每一身冷汗都是一次自我迭代。
今天刚刚在广州结束的谷仓创业学院第五期《产品经理必修课》,持续三天两夜,共16个课段,学时接近29小时,对学员来说,精神上的满足与体力上的痛苦并存。课程从陪伴学员预演或反思了创业中的“冷汗时刻”,获得对产品创业的全新认识。
三天时间,从“看风口找赛道”,“爆品,打赢第一仗”,到“品类之路”,核心简单可以归纳为五句话:
找的队友,找合适的赛道,做用户需要的产品,以正确的定价和渠道组合卖好产品,最终建立差异化品牌。
如果一定要用一句话来说,就是:“不同比好更重要”。
- 01 -
找高手做队友
做产品总是需要一个团队的,因为产品是一个综合能力的体现。
制造能力、研发能力、设计能力、销售能力都不等于产品力,产品力是各项能力的总和。一个优秀的产品经理,或者一个优秀的产品团队,要具备觉知力、洞察力、想象力和执行力。
综合能力建设起来,我们就有机会去打一场漂亮仗了。
当然,做一个好产品是第一步,从一个产品进入一个品类,成为品类冠才是我们的理想。成为品类军,可以横向占领相关场景,也可以纵向向上下游延展,具体的品类要具体分析。
- 02 -
找合适的赛道
想做品类军,得先看赛道对不对。
从市场、技术、用户三个维度来分析赛道,赛道是一个整体,而不是拆开看。首先“市场有机会”,从六个角度来进行分析,其实我们在看市场空间是不是足够大,至少要有一个能够让我们活下来的市场。
蓝海市场不一定是蓝海,进去以后,也许是死海。红海市场不一定是红海,足够大的市场,总会有足够的机会,毕竟每个产品都值得重新做一遍。
看好细分市场的同时,我们还要评估“技术能胜出”,技术是推动产品创新的第一要素,而找到具有明天属性的技术,会让我们在竞争中抢得先机。
真实场景中,真正的黑科技总是少的,但是我们依然可以使用已有的成熟技术,通过和合作伙伴的沟通,跨界的应用,去做技术的优解。
“用户有需求”,用户的需求是产品的生命力来源,毕竟用户只会买对自己有用或有意义的产品。
用户需求的发掘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也不难,关键在于愿不愿意花时间花心思和用户在一起,假如我们真的认真和100个超级用户聊过,完全去想用户为什么买和用产品、怎么用,我们一定有机会做出好产品。
借用稻盛和夫的话:“现场有神灵”。
不过也要小心,不要被用户的客气骗了,观察现象比了解想法更重要,洞察心理动机比听用户说什么更重要,产品是对人性的洞察。
做用户需求的产品。需求和功能需要我们进行转化,用户会提很多建议,但是那是用户的观点,他们不是专业的工程师,我们需要用极的态度,去把用户的需求用技术转化成产品的功能。
一般的场景需求转化成的一般功能,是不能支持我们做出卓越产品的,因此,不同比好更重要。
卡诺模型给我们一个非常好的启发,必备型功能、期望型功能、兴奋型功能,我们可以思考怎么达成,当然,每个功能都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思考,不能一蹴而就。
设计一样要围绕用户的需求展开,新形势新功能是最有吸引力的,体验是核心。供应链决定了我们能不能把产品造出来,和合作伙伴共赢,才能做好。
至于营销,完全来源于用户的场景了,在用户熟悉的场景下用用户口头语来介绍产品,这样才直击人心,让用户知道产品确实对自己有价值,于是下单。
以正确的定价和渠道组合卖好产品。
不是光做好产品的实体就可以了,定价和渠道同样是产品的一部分,定价与渠道策略是企业战略实现的关键。关于定价,面对不同的用户群和不同的竞争环境,我们来思考用需求定价、成本定价还是竞争定价,具体情况还要具体分析。
同时要核算综合成本,成本永远是定价的基础,除了产品的制造成本,我们还要去思考售后成本、资金成本、退换货成本、促销等市场成本,最后成本才能讨论利润。产品有组合,渠道同样有组合,名量利周转要做好匹配。
要多和渠道接触,了解各个渠道的特性,别人说的都是别人说的,我们自己一定要亲自和渠道沟通,看别人在这个渠道怎么玩,弄清楚渠道特点后,再说怎么做组合。
- 03 -
建立差异化的品牌
差异化是品牌生存的唯一方式,没有之一。
品牌是一种思维方式,不管什么阶段的企业,都要有品牌思维。不同阶段的企业有不同的打法,不论进攻还是游击,但是品牌思维始终不变。
回答好品牌三问,“我是什么,有何不同,何以见得”,对于我们回头看产品,有莫大的帮助。再换个角度,我们还可以问自己,“用户是否有需求,别人是否做不了,我是否擅长”。
思考高维度的问题,有益于我们解决低维度产品层面的问题。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