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情绪属于人脑对于环境的直观反应,甚至人的理性和社会规则本身不一定能够完全驯服得了情绪。人们常说情绪上来了,你控制是很难控制得住,只能想办法“转移”,或者“安抚”,或者干脆给人一个出口尽情“发泄”下,等情绪过去之后人们恢复了理智之后,一切就风平浪静了。
2、在前互联网社会,人们圈子相对是比较小的,接触的现实主要是家人、亲戚、老乡、同学、单位同事还有就是社区,这些圈子活动构成了一个人所接触的“现实”,那个时候生活足够的慢,人们充分时间来消化各种的偶发冲突、牢骚、怒火、沮丧,关于你的世界你能感知到情绪得起与落,外界也是你所能够感知的,界限感是比较分明的,每个人都可以生活在一个安全区域内彼此互不干扰。我们只需要设想下没有手机互联网生活就能够体会到,那个世界是一个心理世界与物理世界有着明显分野状态的状态,谈不上多好,但那个状态是长期客观存在。
3、到了互联网世界之后,整个“地球村”实际上形成了,原本你认识一个原生态的村感知能力,能否适应整个地球村发生的事情?很显然绝大多数人的感官和认知驾驭能力是做不到的,并且是在短短不到二十年时间内,很多人压根来不及反应。资讯构成为了人们认识这个“世界”的主要来源,也深刻塑造和影响人的情绪。比如你在手机上看到从天俯冲下来的波音飞机很难不会感到惊恐、难过甚至觉得痛苦,出门的时候面对飞机和高铁你会心里停顿一下。比如你在一个岁月静好的小城市里,也能够感受到乌克兰战争话题讨论热度铺天盖地,甚至影响了你的股票、出行成本、生活和睡眠。再比如之前的丰县八孩原本是一个农村被拐卖的精神妇女其引发的关注几乎与奥运热度并列,甚至很多中产妇女感觉到一根无形的狗链子已经戴到了自己脖颈而感到窒息。你会发现,随着资讯爆炸以及情绪随着互联网媒体化环境的涌动,你的感官与外界世界之间的“界限”正在溃散、崩溃、坍塌,融入到这个喧嚣的世界而无法自拔。
4、情绪不再是埋藏在脑海或者心底一种强烈的心理冲动,而是能够随时随注意力的调动、被不断与价值观相左人所打扰或者价值观相吸引的人所激发的“资源”,没错,就是人们所说的“流量”,情绪已经构成了流量的密码。而新媒体从业者无不有意无意的肆意启用、挥霍人们的情绪资源,于是构成了一种互联网上的情绪力量,即使一时风云浪静,但是底层澎湃随时酝酿发酵着下一个热点事件或者偶然的灾难。人们需要不断地进行心理重建来寻求对世界的理解,以及对自己的情绪的接纳和平复,真可谓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我们实际上已经把情绪的掌控权让渡出来了,因为实在无法预知情绪何时因为什么“触媒”而迸发,所以干脆交给了朋友圈资讯端社群等等。那种“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的状态已经可遇不可求了。
5、如果把人比作一辆车,情绪就像是方向盘,当人们把情绪的方向盘交出去的过程之中,人的身体和心理是比较脆弱的。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