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瑞信发布的“2015全球财富报告”中称,中国家庭财富总值达22.8万亿美元;同时,中国的中产阶级人口数为1.09亿,成为全球中产阶级人数最多的国家。尽管这一数据还存在不少争议,但中国人的消费能量的确已不容小觑了。
10月19日,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盛来运称,在2015年前三个季度,我国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达51.4%。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在12月5日的搜狐财经年会上表示,“这是中国转向后工业时期的开始”。与美国服务业总产值占GDP的85%左右相比,我国的服务业还有极大的提升空间。
中产阶级人数超1亿、服务产业比重超GDP的50%,这是两则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数据,代表着我国消费升级、服务升级的大趋势,而“互联网+”创业创新必定大有作为。
事实上,近年来中产阶级已逐渐从网购的支流变成了主流。昔日双11的主战场淘宝而今甘为天猫商城打下手;用户在京东的页面上停留时间相比淘宝更短促、决策更快、消费金额更大。请列位看官试想下,如果要为baby买奶粉,是愿意去淘宝上买,还是托人代购呢?!中产阶级对于品质和服务的追求,率先催生了我国跨境电商和母婴垂直类网站的迅速发展。接下来,还会催生越来越多的家庭生活消费领域。
放眼国际市场,能否抓取有消费力的中产阶级直接影响了创 业公司的估值和市场前景。以美国的健康险医疗O2O公司OSCAR为例,该公司在2014年只有1.7万个用户,在2014年也只有屈屈4万个用户,但平均每个用户年入 2000万美元以上,今年年初OSCAR就成为估值15亿美元的独角兽公司。这表明,用户的质量、消费能力远远比用户基数要重要的多!
在2015年,O2O的火力在餐饮、外卖、美业、生鲜等高频次低消费的行业比较密集,这些是“屌丝经”济,用户对于低价、免费、补贴比较敏感,客观上加剧了 O2O项目的获客成本,且用户的转化率非常之低,烧钱是个无底洞。而对于中产阶级来说,他们在家居(房产)、家装、家电、家具、高端家政、汽车、旅行、医疗、OTC医 药、保险、教育等传统领域有着旺盛的需求,更加看重的是品质、品牌、品味,购买力强、圈子更加集中,更适合做“客户关系管理” (CRM),也许中产阶级的崛起,才是O2O的最大的“风口”。
很多大宗家庭生活消费行业“水”很深,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存在亟待改善的严重“痛点”,比如中国房产行业创造了全世界最大的虚假房源市场,房产又始终是居民的最大的实物资产和最大开销之一;家装也是一个饱受诟病,混身是痛点的“心塞行业”;医患关系达到了医生全副武装上班的地步等等。并且,这些行业本身市场规模极大(经济体量并不比互联网行业少),用户体验糟糕,对服务的改善也较敏感。接下来,O2O创业的方向将由快消行业领域转为准入门槛更高的、消费额更高的领域,一些大宗型家庭生活消费行业的O2O将成为互联网+创业的主流。
随着互联网人圈子中的轻模式不断“式微”,每条“赛道”上只有极少数选手才有机会融到充足的资金,而剩下的创业者处境则比较艰难。要想抓住消费升级和服务升级的红利,O2O创业者须适应中产阶级社会的到来,早作调整,把力用在刀刃上:
(1)由获取海量“屌丝用户”变为获取“有效客户”,改变那种广覆盖式、补贴式的粗放推广方式,对于用户的画像要更加精准。
(2)由“轻模式”变为“重模式”, 一些已占据市场前列的O2O项目会向高毛利业务拓展;为了改善用户的服务体验,在配送、售后上由“外包”转为“自营”;而相关传统行业也会加速转型节奏, 伴随着地产界的万达、房产中介类的链家、家装类的东易日盛等转型做O2O,会在不同领域出现越来越多的巨无霸O2O企业。
(3)由垂直类的“单品O2O”演变为平台式的“多品O2O”,以不同品类之间的联动、互补,深挖消费者复购与后续消费潜力。
(4)由线上的“人工客服”演变为线下的“管家式服务”,如e袋洗的小e管家、e代驾的e车管家、土巴兔的装修管家、金色家园网的金管家等等。细心的朋友会发现,在O2O领域“管家”的概念越来越普遍了,在旧社会只有王孙贵族、大户人家才有管家,而随着中国的中产阶级的崛起,对于服务的要求越来高,“管家”职业也就重新兴起。
中产阶级崛起、服务产业升级为O2O带来新机遇,也将重塑整个O2O行业。O2O行业能否抓住服务业和中产阶级消费力爆发的机遇,搏击未来?!让我们拭目以待······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