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常识网生活常识网生活常识网

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如何做产品(屌丝工程师做产品的逻辑和思路)

主持人对我的介绍比较多:曾任北京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副主任、盛景网联科技有限公司合伙人,2010广州亚运会火炬设计组组长,等等。自我介绍的话,我可能简单一点,就是来自北京西二旗的一名屌丝工程师。

吴晓波老师搞这么大的场面,我觉得比水泊梁山更加壮观,梁山是108将,晓波老师搞了800匠人。只是,晓波老师讲了新匠人的四条标准(编者注:四条标准分别是,品牌人格化、年销售200万到5亿内、符合消费升级的需求和非大规模标准化生产),我发现自己被无情地排除在外了。其中一条叫非大规模标准化生产,小米做的就是大规模的标准化产品。还有一条标准叫做品牌人格化,我们西二旗的屌丝工程师很苦逼,都是匿名集体创作,名字从来不在产品上露脸。工业设计专业很悲催,永远都是无名英雄,所以我恳请晓波老师能不能放宽一点标准和定义,把我们苦逼的设计师、工程师也纳入到新匠人范畴。

接下来讲一讲西二旗屌丝工程师做产品的逻辑和思路。

要有匠心,更要服务大众

寿司之神(小野二郎)很著名,算是网红了,做得很好吃。据说他做章鱼,活章鱼要按摩40分钟,我没有福分吃到这个味道,因为排队要等到一个月,用餐时间还只有30分钟。这位老先生特别值得我们学习,但是我们也会反思,他的寿司又有几个人能吃到呢?这样一种匠心,我们虽然很尊敬,但是不是我们需要的呢?

这就牵扯出一个非常正式的问题,我们到底是做小众人群用的小众产品还是大众人群用的大众产品?选择什么样的路线要想清楚。大家可能会问,你的路线是什么呢?说一下我们未经提炼的一些经验。

曾经有一支创业团队说,我们要有情怀,我们要为老年人打造一款专用的手机。这事听起来也符合市场逻辑,叫细分市场。结果却不温不火,很难做起来。别的场合大家听到的都是成功的案例,老年手机是个不怎么成功的故事。我们后来反思,逻辑上没毛病为什么会失败?凡事要看清楚一个行业、一个产品的本质。老年手机的本质是什么?就是子女用完的二手手机。你如果硬做这样的手机当然很悲催,情怀不能当饭吃。

我们在小众产品和市场上吃过亏,最后选择的路线是要为注重品质的大多数人做产品,这是小米生态链副总裁夏勇峰先生的提法,在西二旗,勇峰是绝对的大名人。大家可能更常用中产阶级来描述,我想来想去这个词是有问题的,没有一个人脑门上贴着“中产阶级”四个字,其实你是很难界定的。在中关村上班的销售小哥也会买iPhoneX,所以我们用了另外一个词,叫注重品质的大多数。

小米很多产品都遵循这样的思路,叫满足80%人的80%的需求。很多同学看到小米出过的产品就慌了,说经典的企业管理理论强调聚焦,你这整个一小米杂货铺啊!我们认为聚焦有两种,一种叫做产品聚焦,另外一种叫用户聚焦。小米聚焦的是17到35岁的年轻用户,他们需要什么就做什么。另外,小米生态链的运作机制非常特别,每一个产品品类背后都是一家独立公司,其实每家公司产品也是聚焦的,所以不能简单地用杂货铺贬小米。

如何杀出红海?找问题就是找机会

跟大家分享我们掺乎过的项目,团队很优秀、产品也很棒,我们参与、见证了他们从0到1的过程。

这位是小米生态链公司须眉科技的CEO陈兴荣,一名连续创业者。原来我们素不相识,后来他找到我讨论创业,我就问你要创什么业呢?他说,没想好。于是他用了穷举法,说要不然做洗碗机吧,现在年轻人比较懒。

在创业的早期,找方向会花很长的时间,但大家注意,这是值得的。我们讨论了很多轮,最后才确定做电动剃须刀。它有几个优点,客单价比较高,非常小巧适合快递,也就是适合电商销售,跟小米用户群也非常匹配。

但是,任何领域水都很深,不是轻易就能做的。飞利浦、博朗、松下、吉利,这是巨头盘踞的行业,小小创业者的如何挑战大象?这就是商业,商业是残忍的,在红海相杀的大市场里找到一席之地,我们要另辟蹊径。

我们想,既然第一把刀已经有了松下、飞利浦,我们就做第二把刀。既然所有的剃须刀都在家里用,我们能不能做在家外面用的?出差的时候用,约会的时候用,开车等红绿灯的时候用。但这个世界不缺聪明人,任何领域你能想到的事情别人都可能做了。我们发现松下20年前就做了,叫卡片机。松下做的不错,但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剃不干净。对于创业者来说,有问题就是大机会。剃须刀剃不干净叫什么剃须刀?这事有戏!我们就要剃得干净。

后来发现剃干净真的不容易,太难了。比如用户的剃法要得当,我们只能在说明书里教育用户应该从下往上剃。更重要的是刀,刀有一个关键性指标是刀刃角度,博朗是33度,松下是30度,我们挑战了极限,是27度。难在当刀很锋利而角度非常小时,很容易崩断,所以要在工艺、材料上下工夫,最后我们团队做到了。

作为一个电器,电池很要紧,一个便携式的剃须刀,待机时间要很长。我们搞了一个超长待机,对外宣称是30天,其实可以40天。电动剃须刀一般都有一个适配器,粗心大意的同学会丢,就用不了,我们做成USB充电,也就是可以用手机的充电器给剃须刀充电。这算不算工匠精神呢?我觉得绝对应该算。

松下的卡片机售价在400块钱左右,我们卖179块,几乎是贴着成本。这个产品内测的时候很受欢迎,年销量估计能到百万台以上。这样的工匠精神没有理由不成为好买卖。

创新,无处不在

谷仓扶持的第一支队伍叫贝医生,CEO叫章骏,是我浙大学弟,他上学的时候,我就说这伙计必成大器,一定会抢我饭碗。后来,我们在竞标奥运会火炬的时候,果然他就把我干掉了。我怀恨在心,终于有一天机会来了,我把他拖下水来创业——报复一个人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他创业,创业就是条不归路嚒。(笑)

那时他马上快40岁了,虽然在联想做得很好,也成了奥运火炬的主设计师,但会思考要不要换种活法。章骏就问,那干点什么呢?我说我们做一个小生意,一把牙刷好不好?章骏说,这个生意会不会太小了点?我说,不着急下结论,可以先去超市看一圈。

我们买了一堆牙刷,国内国外都有,真的是没有好的。这让我很震惊,一个上百年的行业挑不出一把好牙刷。后来我们发现,所有的口腔产品公司,兴奋点不在牙刷而在牙膏,因为牙膏人均消费是牙刷的三到四倍。当所有人靠牙膏赚钱,光盯着牙膏利润的时候,动作就会变形。比如为了多卖牙膏,把牙膏口径加大、把刷头加长,这在以前被当成商业经典案例,其实很缺德。

我们对牙刷领域很失望,但这就是机会,这些人不争气,我们上。他们把牙刷当做用完就扔的东西,但是我们心目中,这是一个准医疗器械,我们要用这个态度来做。所以我们团队有主治大夫,北大、华西口腔的大夫作为顾问参加产品研发。

我们深入去研究,发现以前的刷牙方法都是错的,我们的父母不会刷牙,幼儿园阿姨不会刷牙,甚至连口腔科大夫都不会刷牙。中国和美国的口腔协会,都推荐的刷法叫做巴氏刷牙法,其实不是刷牙,是刷牙龈沟。但是市面上的牙刷都是平的,没办法深入牙龈沟,所以我们的牙刷中间两排刷毛高出来,适配巴氏刷牙法。我们取得牙刷专利29项,其中发明专利有6项。所以大家做创业、创新的时候,不要老盯着航天飞机,身边有很多商品是没有人思考的,牙刷就是一例。

我们牙刷众筹一个星期卖了很多支,卡片剃须刀小米网第一单也卖了很多只(编者按:双十一开卖30分钟即告罄)。我不是要显摆数字,而是说真正的工匠精神可以跟市场成就无缝衔接。情怀和工匠精神要和商品经济对接,你的商品好但是人们不买,那就是你的商品定位不准确,好的生意跟工匠精神是在一起的。

每个行业都需要一款iPhone级产品

其实陈兴荣和章骏,他们不是典型意义上的CEO。他们带领团队把产品做出来,把销量搞上去,是另外一种角色,叫产品经理。

在我们心目,工匠精神不等于产品能力,研发能力不等于产品能力,生产能力也不等于产品能力,产品能力是综合因素的集合。所以,作为产品经理要综合考虑市场、用户、技术、设计、生产、渠道、团队,然后找出最优解。我认为牙刷是最优解,卡片剃须刀也接近了最优解,这不光是用户体验,也是商业上的解决方案。比如,剃须刀如果直接死磕博朗、飞利浦,会很难,用卡片机切入就是最好的市场最优解。

做产品型公司,老大一定要当首席产品经理。要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找出一条主线来把产品做好。比如说技术,要理解整个行业技术的发展脉路,要预判下一个技术的制高点,并组织技术团队死磕;比如说市场,不仅要考虑消费者市场,还要考虑公司在资本市场的价值,这些都是传统工匠不具备的。所以,吴晓波老师提出新工匠也促使我们思考新工匠的含义是什么。我们认为它的含义是丰富和宽广的,老大要当产品经理。

我们讲讲机会,其实创业机会很大。道理很简单,所有生活消费品的垂直领域都需要有iPhone级别的产品,你要把自己假想成从棺材里爬出来的乔布斯。这是所有在座诸位的机会,当然这个机会不容易抓住,要抓住这个机会,得把我讲的四个“新”要串起来。

第一是新用户。你要理解80后、90后,00后的喜怒哀乐,他们对品牌的态度。一个很无奈的现实是,70后很难理解90后的世界,我就不理解为什么有人在游戏里买一把虚拟的刀,要花一万块钱。所以团队里面要有90后来弥补老大年龄太大的缺陷。

第二是新国货。就是前面说每个消费品垂直领域,需要有自己的iPhone。

第三是新零售。要用更高的效率,更好的用户体验来卖货,不要让用户饱受加价之苦。

第四是新制造。也就是工业4.0。

为什么要串起来呢?比如说你做工业4.0,投了很多钱,改造了工厂,最后没有订单,立马沦为重资产。所以新制造,需要有海量销售为前提,要有新零售。新零售也一样不能孤立存在,产品不好卖给谁?东西很烂,再新零售也是骗更多的人。我们要用对新用户的理解来重新思考产品,重新思考销售方式,重新思考制造方式,把这四个新打通才有机会。

为了证明不是吹牛,除了以上两个我孵化出来的小米生态链企业,我在做更多的尝试。比如除螨吸尘器,我们的团队做到马达转速很快,可以媲美戴森。比如菜刀,小时候菜刀都是打铁师傅打的,现在师傅都六七十岁了,儿子也不继承了,我们再也用不到好的菜刀。有工匠其实也没用,晓波老师这儿800个工匠都去打刀,那也满足不了大众需要。所以,我们尝试用大批量生产的方式,模拟打铁师傅的制造工艺,让刀更加好用。

限于时间,我只能浮光掠影讲讲观点和案例,实际上我们对产品的操作有很严格的流程。比如怎么看数据判断方向,因为很多时候情怀会干扰判断;比如怎么筛选用户痛点,用户痛点是离散的、琐碎的,几百条上千条如果都满足你就挂了,不能过分迁就用户。这些学问我们一直在研究,因为以前产品经理的学问都是隐性的,我们尝试把隐性知识显性化,总结出来让更多人学会。

最后想说,预测未来最好的方式便是一起创造它,希望大家在吴晓波老师的号召下一起来做点事情。

打赏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如何做产品(屌丝工程师做产品的逻辑和思路)》
文章链接:https://www.freety.cn/wangluo/rhzcpdsgcszcpdljhsl.html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