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下沉市场连锁酒店“尚美生活”获得了小米集团战略级投资。在AIOT战略不断在C端单品突破的同时,小米终于在B端场景解决方案上开始发力。
回顾小米的发展历程,从单品爆破到全场景智能服务商,再到小米生态链企业合作、精品电商,打破单点、生态协同的特征十分明显。也更像是在玩一个兼容并合的「无限游戏」。
那么,小米是如何把每件产品对齐、串联,打通,形成现在的小米生态的呢?
01
公司定位不同
想象空间不同
小米的物联网战略落地是从每个单品开始的,充电宝、电饭煲、空气净化器等等。在单品打造上,小米深知“公司的定位不同,想象空间不同”。
以投资纯米为例,难道真的是只想做一个卖电饭煲的公司吗?答案是否定的,在我们的印象里,小米不可能是卖家电的公司。
米家在发布压力IH电饭煲时,并没有强调“智能”二字,国内所有媒体的关注点都放在与日本电饭煲的对比上。但是国外一家媒体注意到这是一款智能电饭煲,载文指出这个煲里承载着小米更多的“野心”。
公司的定位,决定了公司的高度和远度。同样是卖一口锅,可以卖出很多层次来,纯米一直对消费者强调,它卖的是一口好锅。但它卖的真的只是一口锅吗?如果只是一口锅会有多大前景?投资人会认可吗?
如果纯米就是一家电饭煲厂商,那么它的所有收入和利润都来自电饭煲,就跟传统的家电企业一样,只能靠提高销售量获取利润。但在锅之外,如果没有任何可想象的空间,投资人一定不会喜欢这样的创业团队。
如果纯米定位为一家科技公司,从日本找来全球电饭煲很牛的专利技术发明者,做出一个IH压力电饭煲,解决了铸铁技术以及铸铁表面的附着技术难题,又解决了IH的问题,搞定了压力调节阀。
这时候你再看,纯米就具有很强的高科技公司的属性,而高科技是制造业的制高点。这时候,纯米的定位已经是一家科技公司。
但一家科技公司,只有技术,现在已经不够了。纯米给电饭煲增加了一个“大脑”,这个电饭煲可以联网,与其他设备相连,用户可以在App里找到菜谱,可以在网上的社区交流,也可以用手机操控电饭煲。
这时候,我们可以说纯米已经是一家互联网公司了。
联网之后,电饭煲还可以记录你所有的使用习惯,并数据化。它可以知道你每天几点做饭,你喜欢吃什么米,你喜欢米饭硬一点还是软一点,你住在哪个区,这个区的人吃什么米最多……
当几百万个电饭煲卖出去之后,纯米就是一家大数据公司。
它不仅知道一个消费者的使用习惯,还知道消费者的整体分布情况、集体偏好、米的消耗量、地区的水质等数据。这些数据不仅可以对个体行为进行分析,还可以对群体行为进行分析。
纯米如果作为一家这样的大数据公司,想象空间难以估量。
假如纯米的产品非常好,卖出了1000万台或者更多的电饭煲,这时候大数据就会发生更奇妙的作用。
1000万个用户怎么使用电饭煲,他们喜欢吃什么大米。App里可以通过竞价排名卖大米,同样还可以销售其他相关的产品。
久而久之,通过数据分析出每个用户最喜欢用哪个牌子的产品,就可以实现精准推送,而不是等着用户再来挑选,这时候被动购买就变成了主动购买。
这时候电饭煲具备了精准的渠道属性,演进到第四代电商模式,进入物联网时代。
02
“参股不控股”
打造竹林生态
对于家庭、酒店等众多生活场景所需的智能单品,小米采取了“投资不控股”的策略关联了众多生态链企业,共同围绕智慧生活打造智能场景应用。
而与生态链企业的共生与平衡,小米给出的解答是“竹林生态”。
通俗来讲,就是生态链企业内部是一个协调共生的竹林大生态,在这之中,小米作为母公司和地下根部,给予生态链企业尤其是其地下竹笋期和幼笋期足够的养分,最终竹子成林,相互赋能增值,确保小米生态链的生生不息。
小米归纳了与生态链企业相处的三个原则:共生、互生和再生。
共生是指整个系统中容纳了众多特征相近的独立个体;互生是指个体之间相互竞争又相互合作的复杂依存关系;再生是指在大生态系统中,每个个体都需要接受环境的筛选和考验,个体只有进取创新,才能生存发展。
关于小米生态链企业的选择,小米保持着三个选择逻辑:
第一,产品市场规模大,行业关注度高
小米生态链最初有三个目标:保持小米的品牌热度、提供销售流水的支撑、加大小米的想象空间。究其根源,是小米手机的巨大市场规模,带动了生态链企业的发展,而生态链企业的发展又带动了小米的市场空间。
生态链最初是由“紫米”的充电宝开始起家,逐步发展起来的。而选择充电宝品类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潜在的客户需求量更大,只有要手机的用户都需要充电宝,形成较大的用户基数。
第二,解决用户痛点,提高传统模式效率,打破原有规则
雷军曾经说过,中国很多传统市场都可以重新做一遍。例如,国内存在很多“蚂蚁市场”中,市场份额被无数家公司分占,产品“要么贵、要么差”。已经进入市场的企业一劳永逸,对用户需求视而不见,导致很多产业级痛点得不到解决。
第三,产品投资围绕小米手机逐层展开
投资的产品以手机为核心,聚焦于手机周边、智能硬件、生活耗材三个方向。并都与小米的核心产品手机相关联。
相关联就意味着生态链企业能够与小米共享客户群体和销售渠道,并有可能给小米带来新的客户群。每一个圈层产品的类型不一样,但背后的逻辑是一样的,即通过产品产生链接。
03
精品电商平台
建立信任背书
众多小米生态链企业的产品和小米自己的产品、第三方品牌优选产品被聚集到小米有品平台,依托小米背书,这些产品也成为平台“爆品”。
之所以成立小米有品的原因缘于,小米看到在继淘宝模式、百货市场模式之后,电商终将走向品质取胜的“精品电商”模式。
学习Costco的精品策略和无印良品的品质
在小米有品设立之初,雷总很喜欢讲Costco的故事。Costco是美国的会员制连锁超市,店面通常建在非繁华地段,装修简单,省去了不必要的成本。
在选品上,每个品类只有两三家品牌,不过所有的商品都是老板用过,绝对确保选品是有品质的东西。也就是说,Costco已经帮你筛选过,同类商品里性价比最高的、最适合的才会最终出现在Costco的货架上。
由于库存量少,单品销售量大,Costco可以从厂商处拿到低的价格。随后任何商品价格只加上1%-14%的利润,最高不超过14%,要知道全球低成本、高效率著称的沃尔玛毛利率也在22%-23%。
Costco主要服务于美国中产阶层,Costco老板的愿望是把美国5000万中产人口变成Costco的忠实粉丝,让他们把一半的钱花在这里。
这样想的依据是,当他们走进Costco的时候,不存在选择恐惧症,因为这里每个品类可选的品牌不多,并且所有商品的品质都是用Costco的信用做背书。而且一定是最便宜的,无须货比三家。
这也是小米有品设立的初衷,让用户可以绝对信任米家的品牌,只要是米家的,一定是好用的,有品质的,性价比高的。为了把品质和价格的优势再放大,小米比Costco的平台模式更进了一步,即“前店后厂”,所有商品自己生产。
Costco模式之后,小米又研究了日本的无印良品,并提出小米要做“科技界的无印良品”。与无印良品的生活品类产品不同,小米重点是在智能硬件领域,提出无印良品口号的目的是向其产品品质看齐。
严格品控,荣辱与共
外界有很多声音,为什么不把小米生态链的资源更大地开放,除了生态链企业的产品,其他的好产品也拿到小米网上去卖,扩大生态链资源的影响力。
而不扩大是小米自身的主动选择,如果放开,小米网的销售规模就会扩大,向百货商店的方向发展,那样就会失去小米的特色。
因为小米要确保每款产品都是好的,每一款产品的性价比都是高的,这就需要严格控制产品品质,所以在初期选择生态链产品是效率高和有保证的。
小米网上的海量用户和粉丝,会将小米售出的产品放到“显微镜”下去观察,所以对待产品品质必须谨慎。如果平台完全放开,小米目前将很难完全掌控上游厂商的品质,一旦渠道混乱,很容易出现假货。
毕竟小米的价值观一直是:
始终坚持和用户做朋友
始终坚持做「感动人心、价格厚道」的产品
参考资料:
《起底小米生态帝国》中国经营报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