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前听过这样一个小故事:「两个人在森林里过夜。早晨突然从树林里跑出一头大黑熊来,两个人中的一个人忙着穿球鞋,另一个人说:“你穿上球鞋有什么用?我们反正跑不过大黑熊啊!”穿球鞋的人说:“我不是要跑过大黑熊,我只是要跑过你!”」
此时你不妨把“黑熊”代入为“新冠肺炎疫情”,把那个同伴代入为“同行”,你应该懂我说的是什么意思,或者其他人已经按这个思维操作了,你有可能被甩下了,这里绝不是灌输焦虑。听我慢慢讲。
要说一般人还能在疫情中有机会,我觉得有点扯,平时这么舒服的环境都没有见过有多么生猛,难道危机到了反而就有机会了,这不科学。假如你不确信能跑过黑熊,现在可能更加务实的办法就是找一个牢靠一点的碉堡躲起来或者指望有人来救你。我基本上都是很瞧不起那些在非常时期和公权力对着干、唱反调的人,越是在这个时候越是发现他们不仅没有大局观,连智商也好像差点意思,所以,我认为类似阿丘这样的沙雕非常需要进行“感恩教育”,凭什么有人要为这样的衰仔在前面挡着呢?
因此当你的心态已经摆正了,不再抱怨,也不埋怨大环境这不好那不好,认定了此地生、此地埋,你已经比大多数人更容易发现“掩体”、找到“靠山”了。当危机是每个人的平均数的时候,你反应比同一年龄段、水平线的人更快,心态更好,你其实已经赢了。
以下专门针对在疫情期间比较迷茫、想在自己事业或自媒体方面上有一番作为的朋友来谈谈心,交流下想法,文章准备分三个层面来聊聊:首先前提肯定是世界观端正,人格上不要反社会,那样吃亏的是自己,一点也不显得多有个性;其次想说,得了解这是一个利益争夺的世界,如何才在这个过程中找准自己发声定位;第三才是你所看到并能够专注下去的机会点。纯个人感想,觉得不对可以拍砖。
01
最近公号里来了不少新朋友,有的粉丝可能对我还不太了解。
我以前做自媒体之前是做市场的,那个时候我擅长的是执行好老板想法和理念,然后在这个岗位上把老板文化、企业文化、公司宣传以及市场物料、媒体传播一条线的事情理顺,并且连贯起来,并且我觉得我在个层面已做得游刃有余,也很难有突破。
我通过去读研,再空闲时间帮人写稿子,人家觉得写的好不错,给我一笔稿酬,我就这样替一些公众号约稿,后来索性单独自己写了,现在想想这个,就叫做最雏形版本的to B服务了。
那个时候很难形成自己的观点不过我相信一句话叫做“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只要看到行业的案例越多眼界越开阔最终能够把很多点连成线,最终才能够下笔成章,使劲写的越多,总能形成一些自己的想法,再总结出来就是一篇篇自己的心得文章。这个过程相对比较辛苦,却是历历在目,素材库都在脑袋里头,写东西不用担心倒不出什么存货。所以我从来不做什么写作技巧上学习,就是不断写,不断看,坚持原创总能得出一些不一样的东西来。
每天像个农民一样锄地,在“数字土壤”上耕耘,通过坚持给人做服务来提升自己能力,这基本上是我一直以来做自媒体的信念:“输出价值,成己达人,交靠谱的人,做靠谱的事”。越是在情况不好的时候,越是要想输出价值、更做出服务感,多认识一些靠谱的朋友。如何判断哪个靠谱呢?那就是你先做,人家给你回报,那个人是靠谱的了,可以长期合作;如果人家不给呢,那人不靠谱,大不了不来往了,结果你会发现,你真心待人,一般人还真并不忍心骗你。
02
我以前没有小孩之前,还是比较虚无缥缈的,很少有我这样的80后能读哲学史10年左右,这个无比枯燥和乏味的过程,基本上就是被一个个概念和体系按在地上摩擦,不过,也算是一个吹牛逼的资本。
哲学有一个好处就是纯思辨,锻炼人的思维和表达能力,但是学习哲学理论的人很容易书生意气,不讲“利益”。看起来是逃避了功利,但实际上却无时不刻被利益所支配着。你不知道那些学者们究竟是出于什么样的利益考虑发声,或者站在哪个立场上做系统的理论梳理,又是什么样的利益集团在极力吹捧这种理论,他们那些理论是否与你以及你的家人的利益是根本上一致,没有这些深入的思考,即使所有东西都学懂了,等到真正自己用的时候,发现头脑依然是空空如也。很多人就这么被忽悠进去了,几年出不来,成为了高智商的糊涂蛋。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