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传统媒体的转型、新媒体的涌现,人人都有了在互联网“发声”的权利,有的人讲的好,讲的早,影响力大,就成了“自媒体”。
我所理解的“自媒体”,除了要像传统媒体的记者一样,做好信息的搜集、编辑与传播,更重要的是传播的内容,要有自己的理论体系与逻辑观点,最终形成的是自己媒体独特的个性与气质。有态度,有观点,有性格即构筑了自媒体的灵魂标签。
反之,不过是人云亦云的传声筒或者墙头草,披着自媒体外衣的写手。
1
如果把自媒体比喻成一家公司,自媒体的产品就是文章,文章的写手就是ceo,写文章的过程就是产品经理打造爆款的过程。
任何一个人,它的思维高度都是一定的,靠阅历、教育、自身思考所慢慢积累起来,要维持长久输出有价值的“料”是很艰难的。毕竟,自媒体也是媒体,媒体都是追求新鲜,才能吸引用户的眼球。
如何获取流量和曝光?
自媒体产出好的作品后,以图片,文章,视频等形式展现,平台提供流量曝光,就像产品要做广告一样。如今支持自媒体发展的平台很多,建议自媒体人以媒体矩阵的形式来做。
微信公众号、博客、qq空间这些老平台不能少,同时在其他新兴自媒体平台广撒网,大曝光。
如百度百家,作为搜录入口,流量大,且容易被百度搜录。今日头条,年轻人居多,娱乐信息爆炸,虽然流量大,但我个人不太喜欢,真正有深度高质量的内容还是少。一点资讯,审核较严,大流量,和小米手机绑定,未来前景会很客观,值得入驻。搜狐公众号,是新闻源入口,qq公众账号,可与微信公众号打通,有很大发展潜力。
有了流量,意味有了粉丝,然而,粉丝多少与影响力其实无关。按照传统的UV/PV算,吸引眼球不难,作、愤青、骂人,能迅速获取眼球关注,却不能形成正面的影响力,尤其对主流人群的影响力甚至可能是负面的。
只有高质量粉丝,才是衡量影响力的指标。
什么是高质量粉丝?
肯为你付费,相信你的推荐,不在乎价格,愿意奉养你,这个的确是真的粉丝。很多自媒体人有了几十万粉丝之后,都会琢磨变现。
自媒体盈利模式无非两种,一种靠本身的内容和渠道赚钱,做的最好的莫过于罗振宇了,收会员费、写软文、卖书、出书、线下活动、培训、电商等都是方式。
一种靠自媒体平台广告分成。说白了,自媒体变现的是粉丝对你信任和喜爱。
不是人人都可以做自媒体。自媒体也不是一件做了马上就有回报的事,它需要“个性”。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打破了信息垄断,信息传播速度加快,大部分都在觉醒。
人类开始独立思考,上帝是否会发笑?
不会。
目前,我们整个社会处于一个多元文化飞速发展和转型期,接下来会出现越来越多敢于展示真实个性的人!
缺乏信仰,即是需要信仰。整个社会和大众,也在呼唤这样的人。
越是敢于真实展现自我的人,越容易有影响力和机会。我们看看身边的网红,哪个不是因为敢说、敢做别人不敢做的事而红的?
说大点,我们看看历史。在过去,谁掌控了媒体,谁就掌握了大众的思想。孔儒孟道、秦始皇焚书坑儒、老毛文化革命。从古至今,稳定政权,必然要控制思想。
纵观文化历史发展的轨迹,社会文化的发展方向,亦如此。
在2000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接下来的中国,将是万家争鸣的文化盛况。
自媒体仍然属于一个新鲜事物,对任何一个有本质创新的事物,我们别高估它初期的力量,也别低估它长远的力量。
2
晓涵自媒体创业五年,感悟一句话,做自媒体就是一种修行: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见自己,发挥优势,激发潜能,写出生产力。
我认为每个人都有写文章的天赋,而我是属于较早认知的,小学开始就当语文课代表,一当当了十几年,还兼职了班长/体育委员/音乐课代表等职,本身自己喜欢写,享受这个过程,偶尔也会觉得辛苦,但是写完都很有成就感。
我对自己这个所谓的比普通人强一点点的天赋,没有太大的追求和高远的目标,可能我这辈子都写不出什么惊世骇俗的作品,但我希望自己到老的时候,实在没有其他事情可以折腾了,还可以边晒太阳,边喝咖啡,边写点东西,我曾有个网名,用了很多年,叫:马马虎虎。
说了不怕你笑话,我去年2016年8月开始写公众号,已经错过了公众号发展撸粉的最佳风口,写的原因是当时我很焦虑,差点抑郁了,出来创业有了危机感,紧迫感,我写公众号是当作是自己学习梳理的过程。
于是,逼迫了自己一把,参加了一个写书训练营,完成了90天日更计划,风里来雨里去,一天也没奈下,收益很多,结果写着写着入魔了,停不下来,一直写到今天。
为什么要一直写,我有个文艺的说法:
“走进书房,就如同进入一个身心愉悦的能量场,时间变得缓慢,世界变得安静,万物变得简单,我只需坐在书桌前,专注地完成与内心的每一场对话,是享受,是领略,更是孕育生机。”
另外,我很迷信,对家里和办公室的布置比较讲究,牢牢遵循了“三点成场”的风水布置,别笑话我。每隔三天我会清理一次,扔掉不需要的东西,收纳不常用的物品,拂去书籍上的灰尘。
见众生,强大内心,自我暗示,形成正反馈。
万事万物皆有规律,通过写干货文章,我链接接到了很多人和资源,也不知道为什么,很多客户慕名而来,他们都说是我读者,读了很多我的文章,受益匪浅。
聊了几句,梳理下服务内容,就成交了。
成交率自然也赚钱了,很累快乐。
今天收到了一个反馈,写文章对别人的影响和帮助,有点被触动了。
以前有搜集好评的习惯,偶尔拿出来看看,充满正能量,良性的自我暗示,形成正激励的反馈,就像淘宝的买家秀,我这去年就有一打,有兴趣可以进去看看。
反之,这一年,因为写文章也莫名其妙被人骂过,我是很善于自我屏蔽掉一切恶意的人,恶意中伤,冷嘲热讽的,需要有一颗强大的内心,有一个抽离的自我,骂的不是我,是唐晓涵,是一个名字而已。
有一天,无意看到史怀哲说的话:“人不能只为他自己而活。我们必须认知所有的生命都是珍贵的,而我们和所有的生命是结合在一起。这种认知指引了我们心灵和宇宙的关系。”
见天地,随心所欲,写成系统,人定胜天。
写到今天,我已经不焦虑了,即时没有赶上公众号最好的红利期,没有写成大号,没有粉丝无数,至少也有一票还不错的铁杆粉,也服务了一批质量不错的客户和案例,更重要的是,更加自信,对未来更加笃定。
只要坚持输出和表达,明天会更好,简而言之一句话,我的写作系统逐渐形成了。
如何通过写作形成一个系统?
要定期写,不能中断,固定时间段写,要不断做写作技术的测试,知道哪种类型哪种声音的文字更受欢迎,时间越长,才能建立自己的写作系统,无需规划具体的目标,也无需想着立刻得到回报,你只需要写,写出你的系统,并能真正享受这个系统带来的乐趣。
我想起另一句话,对于大部分创业者来说,很多事情,你根本用不到做什么复杂的决策,你只需简单直接粗暴的执行,执行力比决策更重要。
每天写什么?如何大量获取新的信息,如何判断哪些内容会受大众欢迎?
可以听从自己身体的反应,比如情绪的变化,肾上腺素的反应,身体最本能的直觉。这个观点我觉得很有意思,脑海里涌现了很多场景。
这些过程的一个前提,用一个词概括即:“人定胜天”,很多人会误以为:人的力量可以战胜一切。
其实,这句话的本意是:人定下来,才能掌握规律。定,指安定,内心宁静;天,指天道,万事万物本来的规律。胜天,即看到天空本来的样貌。
我的理解是:
1,定,即放下,才能见到真实的自己!放开自我,不要自我局限。
2,定,即精进,提升专业技能,选择一个细分的,竞争相对不充分的有需求的领域创业;
3.定,有定力,坚持,做好一件事的决心,就像阿甘正传。
走了这么久,遇到过不少人,有帮助我的,打击我的,鄙视我的,更多的是认可我的。没有哪个人的出现是无缘无故的,每个人都有自己出现的使命,或多或少,链接的深度差别而已。
就像一个人在一条路上跑步,你闷着头,一直跑一直跑,一会就会冒出一个人来和你说:喂,别跑了,你不适合跑,回去歇着吧!傻逼!
一会有人说:晓涵,咱们一起跑啊。我相信你可以做的更好,加油!
也有人说:感谢你,我被你影响了,也决心和你一起跑。
跑着跑着,最后你可能发现,身边一起跑步的人换了一拨又一拨,真正能陪着自己的人,永远只有自己,自己才是自己最忠诚的粉丝。
而你像傻子阿甘那样,你会发现只要你一直很多年都坚持做一件事,身边会慢慢聚集越来越多的追随者,因为这些人见证了你一路的成长,他们是经过时间沉淀后,真正和你价值观一致的人。
志同方能道合,同道者同行,同行者同享。
3
那么,一个普通人,如何在新媒体营销你自己?如何把自己打造成超级ip?
第一,如何理解超级Ip?
今天看到一句话,我以为是很好的诠释:让有才的人变得有财!
我熟悉的几个大v,有百万粉丝萧秋水教主、简书一哥彭小六、理财专家赛美、社群达人不二、剽悍一只猫,秋叶老师,还有喜马拉雅、罗友会霸王课、秋叶ppt的秦阳等。
他们人均粉丝三五十万,自带流量,是活跃在新媒体的人格化自媒体,也是内容生产商,更是小众亚文化圈创造者。
罗辑思维多次提过的观点:未来是超级个体U盘式协作生存方式。
就像现在流行的联合办公空间,超级个体崛起,未来企业协作方式在改变。
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超级Ip,这是互联网领域的革命,也是未来商业的游戏规则,更是内容创业者的出路!
主要有这么几类,第一是来自传统媒体人,占比30%,具有天然的原创内容生产优势。第二类是90后创业者,占比50%,文科生为主,善于做内容和引流,有活力,也是未来的主力军,第三类是原先懂技术的站长,微博从业者,懂互联网引流技术,占比10%,第四类是互联网之外的传统企业,有较强的内容创作能力,介于内容和流量之间,占比30%。
第二,打造绝活,竖立细分领域标签,梳理个人品牌战略体系。
要有王者风范,要霸气,要进入一个领域就做第一,做这个领域的网红,有足够的姿态和势能。
首先,你得有个绝活,你最擅长的东西,其次,你要把这套绝活变成产品,最推崇的是出书,出书是检验一个知识ip的试金石,或者做成课程,也可以变成一套服务体系,这套服务体系值得你花很多时间来打磨,变成明确的具体的服务内容和价格,并且在实践中不断优化。
武侠小说里的高手,每个人都会有一门独门独派的绝活。这个绝活,换到今天,我们说“手艺”,也就是我所说的“标签”,是可以拿出来和他人交换的“独特价值”。
你的标签是什么?
彭小六说,他通过在简书写文章,用不同主题的文章来测试,不断做减法,最终找到了自己的“标签”;
秋叶Ppt的秦阳,通过把自己打造成ppt达人,在微博链接大咖,以“ppt”这个敲门砖,为自己创作了无限可能。
我最欣赏教主萧秋水的观点,她说:我把自己定位做”知识管理达人”和“生活美学家”。
为什么?
因为你们不管做什么,都绕不开知识管理,这是入口,你们都是我的!
不管你们未来做到什么程度,你们将来还会回到我这里。
为什么?
因为你会发现,人生的终极目标是享受与回归生活,而我一直在做这两件事。
她选择了所有ip流量的入口,和终极归属,我觉得这是野心,也是一个二十年资深网络红人的深思与自信!
最后她说:我们二十年后见,希望那时候,你已活成你想要的模样,而我还是9岁的萧秋水!
这使我想起武侠小说中的“老顽童”,也想起一位恩师曾赠我书,上面写着:愿晓涵永葆真纯之心。
第三,自我包装,卡位,占领心智。
包装你自己,就像打造一个品牌一样,卡位,占领心智。
包括:一个让人记住的名字,一个清爽职业的头像,一组个人品牌标签,一篇让人有共鸣的自我介绍,一副朋友圈背景品牌/服务内容海报,一份每天打磨的服务清单和价格;
第四,找到最适合的自己的核心发声阵地,矩阵式运营。
熟悉各大平台的规则,选择最适合自己,就是最好的。
知道将你的绝活发布到哪个平台,引流到个号,个人要创业,我仍然推荐我最熟悉的公众号。
要真正理解微信公众号创业,就要理解张小龙,要理解张小龙的微信四大核心价值观:用户价值为依归、让创造发挥价值、好的产品应该是用完即走的、商业化存在于无形之中。
这四个价值观,也是小程序的逻辑,小程序其实就是不需要下载安装就能使用的app,和订阅号、服务号、企业号并行,是一种链接用户和服务的方式,在微信内可以很方便的获取和传播,同时有出色的使用体验。
第一,技术,微信公众号有非常强大和丰富的数字技术设施与体验,庞大的用户数量、公平的生态机制,入驻和维护成本低廉,较低的用户获取成本,仅需认证费300元,相比传统企业开店铺,传统电商做流量,移动电商做链接,传统媒体做内容,微信公众号具有天然的成本和技术优势。
第二,机制,相比目前的其他都在模仿微信的媒体平台,微信公众号最核心的在于“内容和链接”做到了平衡,真正的去中心化机制,让商业收入和运营者之间,形成一套合理的机制,也是共享经济的核心。
比如头条号,百度百家等平台,依靠推荐机制,把你的文章推荐给相关可能感兴趣的用户,实际上,对平台的依赖很大,个体的力量微乎其微,阅读量和粉丝数只是苍白的数字,很难产生后续的互动和商业价值。内容上相对管理严苛,不能让二维码,容易被当作软文下线,没有从用户角度和习惯出发,而是以平台流量为核心。
每一个个体都是品牌,公众号从某种程度颠覆了传统媒体的协作方式,在传统媒体,话语权掌握在少数精英阶层手里,而公众号,让每一个个体都有了发声的渠道,都有创立品牌的可能,有实现变现创业的机会。不管是百万粉丝大号,还是草根小白新手,微信一视同仁,视原创为生命力,坚守少数几个底线型的原则。
第五,链接一切,人,服务,资源,借力借势借信任背书,完成转化。
品行和心性,决定一个人能走多远。
和大v链接,借力他们的名声和流量,让他们帮助你,知道花钱花在刀刃上,去混各种有价值的圈子,链接更多的人,走上更大的舞台,和各种人合作,互推,借力是一门很深的学问。
很多人以为“链接”就是写文章,混社群,做分享,做推广,增粉引流。
我所理解的“链接”是做人。
社交媒体相当于一个大银行,我们与其他人的关系,都有一个情感账户,里面存着一个叫“信任”的东西。
自打相识,这是开户,随着每一次接触、互动,这个账户的情感在不断加分或者减分。
直到有一天达到一定分值,产生了利益交换关系,所谓知识、资源、变现,这些都只是结果,是表象。
如果你以为自媒体是光凭钱,就可以驾驭,就可以帮你引流,那你就错了。如果一味透支信任,未来的路可能会变得艰难。
做自媒体,打造ip,最终拼的就是人品、格局,是价值观!
又回到我以前的观点:做自媒体,是一场修行!
第六,创立一门专属的思想体系,把绝活上升为武功或者门派。
我们看武侠,很多门派都有自己的绝活功夫。比如,《九阴真经》就相当与一门爆款内功修炼课程。
现在非常泛滥的付费社群,其实就像一个江湖,武林高手纷纷建立自己的门派和武功绝学。
又比如晓涵的新媒体课程,在思想体系建设方面还在寻找定位,比如哪天我可以取个名字叫“唐晓涵心锚新媒体运营体系”。
然后里面经常有几句核心观点被读者传诵,比如:“做新媒体就是做好一件事:和粉丝做朋友”,这种就真的已经在流传。
接着,可以将课程体系打造更加专业,提炼出一套专属的方法论,理论模型和工具,让课程成为思想,成为经典。
优秀的课程和案例本身就是最好的传播!
第七,打磨核心产品和服务,不断更新,具体如何开发一门赚钱的核心课程,一个服务套餐,一个爆款产品。
冲格新媒体的套餐服务内容, 进化过多次,最开始做互联网品牌塑造套餐,然后研发了新媒体运营套餐,到现在就是定位新媒体整合营销服务,以抖音视频号,公众号,小红书为主流平台,一个是品牌服务,一个是流量服务,现在主要服务几家上市公司的年度运营,并且首创绑定了销量,真正实现了新媒体运营是为企业经营赋能的,能促进企业业绩的营销增长。
再比如,要开发一门口碑极好的课程,写一本书,先有目录,再有提纲,然后有样章,整体语言风格和调性,再一篇篇填空题式的完成,写一篇文章也是这样的思路,写文章就是做填空题,选题,内容梗概,提纲,填充,修改。
第八,项目执行与复盘,复购率,口碑满意度,发展建议。
很多事情做多了,就会付出水面,越来越清晰未来要怎么走,复盘就是这个作用,目的是如何让这门生意变得可持续,复购率更高,口碑更好。
智慧服务业的满意度很难大众都满意,只能相对满意,要可持续,要有口碑,要提高服务满意的体验过程,在此之前,晓涵认为我们的所有精力都应该集中在:打磨服务或产品,做爆款,强体验,抓住客户痛点,解决真实问题。
不管哪个行业,竞争都很激烈,所以现在分工也越来越细,每个细小领域都可能产生前文写的微网红,这是趋势,也是社交媒体发展这几年,留给普通人最好的,也可能是最后的机会!
4
做自媒体,打造ip,最终拼的就是人品、格局,是价值观!
做自媒体,是一场修行!
成为IP最大的阻碍是什么?你自己!
早在七八年前,我曾通过写qq空间,获得创业投资,也在一个小圈子红极一时。
有人喜欢,自然就有人骂,那会心浮气躁,沉不下心,也压根没想到自媒体这风口,于是放弃写字,混迹实业。
当时与我一起写字的人,后来大多数也销声匿迹了,而现在还活跃的人,早已名声大噪,小说被拍成电影,或者成为了百万粉丝大V。
我很佩服他们的坚持,也不后悔自己的选择。
这些年,也想明白了,一个想做成点事,最大的阻碍不是别人,不是外力,而是自己。
正如萧秋水说:活成自己想要的名字,想要的模样,是一种自由,而这种自由是她二十多年来的勤奋与坚持换来的。
有方向、可积累的成长,才是人生的主旋律!
成长,就是思维方式的重建与突破,掌控思想,就是掌控自己,掌控时间,就是掌控未来!
为什么同样做自媒体,有的能一直享受,有的却半路放弃了?一个人自媒体到底可以走多远?晓涵有以下三点粗浅的理解。
与其说是心态,不如说是价值观,是我们如何看待“自媒体写文章”这件事,决定我们可以走多远。
第一,找到这件事背后的意义
首先,走得远的自媒体人,不只是“坚持写文章一年或者多少年”,这么简单。
路都是人走出来的,你想走多远,就走多远,你不想走了,就停下来,关键都取决于自己。
如果一件事要靠“坚持”才能完成,我觉得挺苦逼的,虽然表面上很励志,很鸡汤,其实内心是抗拒的,充满了悲情色彩,因为,这样的坚持,没有意义,容易动摇,他依靠的消磨意志力,是反人性的。
为什么有的人可以坚持一直走下去,因为他看到了这事的“意义”,且超越利益之上。
这种“意义”有很多种,比如热爱写文章,找到了生命激情所在,比如通过写文章,找到了真实的自我。
还有一类人,在很多人的状态里,写文章已经与生活融为一体,和柴米油盐一样,这就是他们生活的常态,只是我们不知道罢了。
举个例子,体育运动员,坚持十年如一日的训练,他们的终极目的就是“在奥运会夺冠,为国争光,改变命运”,这样的使命感,就是支撑他们面对高强度而枯燥的训练的意义。
我小时候也参加过体校的训练,为了所谓的兴趣,因为教练的一句“骨骼清奇,可以一试”。
大冬天的,清晨五点,爸爸送我去跑步,寒风刮在脸上,跟刀割似的。
折腾了一个礼拜,放弃了,要求放弃的不是我,是我父母,他们实在看不下去了,他们觉得,这种训练简直是虐孩子!
那种高强度状态,真的不是一个普通小孩可以接受的。
体校都是些什么小孩?
家庭条件艰苦,在体校可以拿补贴,减轻家里经济负担。
记得那会认识一个小伙伴,整个冬天就一件棉袄,不敢洗, 没钱买新的,手上常年都是冻疮。
那会我明白了,我对体育运动的所谓兴趣,是伪兴趣,我并不骨骼清奇,也没有找到坚持训练的意义。
所以,在我们决定做自媒体写文章的时候,无需多想,无需准备,无需定太远大的目标,也别被自以为是的“写得一手好文章”所欺骗,你只需闷头写。
写上一百篇就知道了,写着写着,如果能找到你想要追寻的意义,那就继续,找不到,就放弃,去继续寻找内心真正的热情!
所谓初心,如果为名为利,如果不是天才,不使用套路,不走捷径,这事很可能坚持不下去。
第二,保持独立思考,构建自身思想体系
我始终觉得,做自媒体写文章,是一件很私密的,很个人的,不是标新立异,而是关乎内心与成长的事情。
在这个过程中,写着写着,把一些事情想清楚了,用平实的语言分享出来,我们自己成长了,让读者也跟着一起成长,足矣。
我经历过”大量阅读,大量输入“的阶段,也经历过”持续的独立思考,输出成文章“的阶段, 我发现,这两者带来的影响和成长,完全是两回事。
如果以为多读书,就可以快速成长,这是错误的,因为我们始终停留在舒适区读书,停留在自以为是的成长,很多挑战价值观的东西,会被我们自然屏蔽。
读别人的书,就等于是在接受别人的思想,被牵着走,用别人的,而不是自己的头脑思考。
等真正落到行动,真正挑战自己的旧有观点和思维模式,我们发现:怂了,我们又回到原有模式了,真正的成长,始终要落实到行动。
而通过写文章,对这些输入进行梳理,提炼,表达,经过深思熟虑,然后付诸于行动,才是真正将知识为己所用,才能让这些输入变得有价值。
所谓好内容,持续输出,其实拼的就是思维体系,只有牛逼的思想,才能打造牛逼的自媒体。
自媒体人就是在做这样一件事,通过持续的独立思考和输出,打造自己的思维体系,让他们成为一个鲜活、完整、坚实的整体,无论是专业的,还是成长类,抑或情感类,最后输出的都是自己的价值观与思想体系。
要想把一件事做好,做到极致,就要不断强化,形成习惯,要形成习惯,得了解自己的行为模式,挑战自己,说白了,你需要逼一把自己!
第三,抛弃阴暗,成长为一个身心充满阳光的付出型的人
不可否认,谁都有自私阴暗的一面,或多或少。
身心充满阳光,我认为有一个很重要的衡量标准,那就是从一个索取型的人,转变成一个付出型的人。
对于自媒体人而言,这是一种修行,也是最大的挑战!
自媒体写文章,分享干货、经验、心得,无私的贡献价值,启发众人,其实就是在做一个默默付出的角色,不论这些内容是自己独立思考的,还是整理改编输出的,我认为只要对人有价值,都可取。
成为一个付出型的人,就不会计较那么多得失、利益,因为你在助人,在布善,我们分享的时候,不只是自嗨,而是时刻在为别人考虑,这篇文章,读者能获得什么价值?
圣经告诉我们:施比受有福,中国传统文化也说:舍得舍得,先舍后得。虽然我这样描述有些功利,这的确又是一个受用的道理。
成为一个付出型的人,会让我们能包容一些不好的声音,甚至辱骂,变得心胸宽广,豁达从容。
传闻自媒体人可以影响很多人,其实影响别人是很难的,相反,自媒体人很容易被别人影响,因为每天后台那么多留言,有好有坏,一个正常的普通人,或多或少都在意别人的看法。
有些人经受不住压力,抑郁了,生病了,动怒了,然后放弃了,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这个时候,我们需要给自己催眠,我们在做一件修行的事,传递知识,就是付出大爱,有人接受,自然有人不接受,甚至恶言相加。
作为一个成熟的人,我们应该接受事实,不是所有人都愿意接受我们,随时会有被拒绝、被误解的可能。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一点不假。文字是可以出卖一个人的,你是什么样的人,就写什么样的文字,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吸引什么样的人。
所以,把做自媒体当作一种修行,修正自身的言行、价值观,做一个积极阳光,温暖向上的付出型的人!
如此才能吸引更多同类,把一群正能量的人聚集在一起,从而产生更大的能量场!
贾平凹曾这样评价《平凡的世界》的作者路遥:“他是一个优秀的作家,他是一个气势磅礴的人,但他是夸父,倒在干渴的路上。”
我们恐怕难以成为优秀的作家,难以成为气势磅礴的夸父,也难以成为一个坚持十年的伟大的自媒体。
但我们可以努力做一个有价值、有大爱、有思想的平凡写作者,安静、持续、不肤浅,忍受得了形单影只,也能洒脱快意的抛头露面。
在平淡、平静、平凡的生活中,真诚的记录成长,以平实的文字叙述生活,把所有梦想和蓝图,都归于恬淡,始于点滴,始于笔下。
抖V短视频+直播创业社群招募。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