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尚秀算是出生于电影世家,对于所谓艺术圈的交际从小耳濡目染。由于家各种原因,洪的生活没有方向感,甚至过于自由,初中开始经常醉酒,机缘之下去了韩国某大学学戏剧,随后又转入电影系,没过多久赴美留学。
在美国念书期间发生了一件重要的事,他看到了布列松的电影。还在加州艺术学院的时候,他拍的电影都是从自身经历来的。但每次都拍不好。后来他转而尝试实验电影,当然也没有拍好。直到后来,他看了布列松的《乡村牧师日记》。他感到激动,觉得自己终于懂了。
他最喜欢的导演有小津、布努埃尔、德莱叶和候麦。他第一次亲眼看到塞尚的画时,忍不住叫了一下,觉得那就是他一直在找的东西。在美国的日子里,他认真看了纪德,契诃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海明威,加缪和萨特的书。这些人的作品后来都给予了他力量。
大概在1992年左右,他出品了一档电视纪录片(每集一个半小时),叫做《小说家及其作品》(Novelist and Work Piece)。每周播一次。这段时间他很忙。 1994年的春天,他想拍电影了,于是就去到了韩国当时最大的电影公司之一Dong A Export。他先是准备了一年半,结果什么项目也没有拿到。他也实在等不及的时候,他看到了小说《一个奇怪的夏天》(A Strange Summer)。于是他写了《猪坠井那天》的剧本,就此出道了。
“我大概头四部电影是有非常完整的剧本,从那以后的每部电影都只有大概20来页的概述,而且越来越少。”连走上导演之路也是一次次意外:“我一直没有特别清晰的目标,但它们就这样发生了:恋爱、结婚、生子、拍电影、形成自己的风格……我从来没有做过选择或设计,我只是下意识地对人生做出反应。”
洪尚秀专注地拍他那个圈子里的半真半假的故事,因为“我一直努力挖掘我了解的东西,对我来说,人物的状态比他的职业背景更重要,虽然我的电影经常拿电影人做主角,但他们之间各有各的不同。”
洪尚秀:“我喜欢在重复的结构里观察,在这种结构里重建出新的东西。我希望有观众能在重复出现的场景和状况里有新的体会。如果你跟得上我的步伐、观察得足够仔细,在每一次重复里都会看到不一样的细节,也许你没法解释,但每次的感受必定不同。”
1、《猪堕井的一天》
个人感觉习作感比较强,留有匠痕,是导演较重情节的处女作。两对男女四段不同的故事彼此交错,充斥着男女间从心理到肉体的博弈,有些镜头美的出奇。其中一位中产阶级女主角“徜徉游荡”的形象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充满了城市生活的味道。电影中出现了梦境。
2、《江原道之力》
与上一部作品不同,这次讲述了两段与江原道相关的完整故事,并在最终汇合。第一段故事为第二段埋下了诸多线索和伏笔。二人旅行中诸多细节的呼应和重复场景的对照成为本片最大的亮点,这部作品正式在形式上浮现了洪尚秀对无法重复的生活的关注。
3、《处女心经》
第一部黑白电影。用章回体的结构,配合场景重复,从不同的视角呈现同一段男女情事。各藏的心事,迥异的情爱,碰撞消融于最终毫不留情的处女性爱过程,以及之后的片刻温存。无论真诚还是虚伪,生活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本作最大亮点应该是结构了,内容却稍嫌不足。
4、《男人的未来是女人》
导演终于不再过度迷恋结构设计,没有了为结构而刻意设计的戏剧桥段,生活的味道却无声地营造了出来;幽默也显得恰当、随和而有深度,最重要的是能引人入胜了;“梦境”不再是点缀,成为人物塑造和叙事推进上不可或缺的一块碎片。
5、《海边的女人》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洪尚秀终于从男女情事,成功走向了生活的甲板。这一部以一个隐约共存的问题构建内在联系,交融叙述着创作、爱情、女人、认知,令人惊叹。个人感觉是导演集合自己旧作的大成之作。关于“三点成像”的多重互文和讨论,展示了生活隐藏的无尽可能和美好的希望,却也印证着人生轮回的绝望、挣扎、成长,以及注定的孤独。
6、《夜与日》
巧夺天工的日常冲突设计,平静如水,随风起浪,人物刻画完全成功(应该是洪最成功的一个人物形象了吧),梦境成功融入叙事。最后的梦境和重复出现的平静的定格画面成为一个新的入口统摄全片,披露真实,让人颤栗心寒,发人深省。意外的洪尚秀!
7、《懂得又如何》
该片延续了《夜与日》平稳的叙事风格,不同的是加入大量戏剧桥段和对白设计,显得粗糙奔放,人物形象感觉过于戏剧化。主角在四种不同境遇下,对类似事件的重复遭遇或参与的经历,展现男性情欲困境—真诚的渴望,盲目的认知,强暴的宣泄,无尽的占欲,自私的自由,无果的反省。
8、《夏夏夏》
一次洗礼,教会我重新认识洪的电影。仅仅是看与干杯,说完一段故事喝一杯。真挚的聊天,只说开心的,在酒杯和笑声中,关心苦难和诗,去看生活。结构是采用对话式的交替回忆,重塑旅行中的时刻,并且将二人互相独立的旅行回忆牵起暗线,塑造一段新的旅行。(补充,酒过数巡,心方静。一人一杯轮流喝酒的形式与对话内容的逐渐深入,形成了完美的呼应。故事结尾的美好也是酒的美好,干杯!)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