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当前姐妹们对“还爱吗”大约比较讲究,咱们都想要了解一些“还爱吗”的相关文章。那么小编也在网摘上收集了一些对于“还爱吗””的相关知识,希望看官们能喜欢,你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孩子犯错胡闹时,很多家长的处理方式会走向两个极端:要么打骂一顿,要么不打不骂冷处理。
相比暴力,很多家长以为不打不骂就是对孩子善意的惩罚,却没想过冷暴力带给孩子的伤害可能更大。
——虎妈
作者 | 朱丽叶的小情绪
来源 | 男孩派(洞见旗下百万亲子账号)
上个周末,儿子写作业时偷看小人书,直到要睡觉了也没完成作业。
原本,儿子每晚都有一套固定的睡前仪式:
我先给他讲一个故事,然后拥抱并晚安吻,相互说“Good Night”。走完这一套流程,儿子才能香甜入梦。
可是,那天晚上,气急败坏的老母亲宣布取消睡前仪式。
儿子眼中顿时涌出了泪花,从被子里探出小脑袋,带着哭音问我:“妈妈,你还爱我吗?”
我怔住了。
但为了维持权威,我严肃地说:“我早就和你说清楚了,不按时完成作业,我就不会和你抱抱说晚安。”
然后,立刻转身离开。
虽然心里也很不好受,但我一直自我劝慰:“这是为了让他长记性。”
我在睡前悄悄去儿子房间,借着手机的微光,看到小家伙已熟睡,脸上还有泪痕。
退出房间时,听到儿子在睡梦中抽泣了两声。
我的心被狠狠揪住。
从那之后的几天里,孩子似乎都过得小心翼翼。
写作业时,只要我一走进书房,就瞬间很刻意地挺直背,姿势标准地奋笔疾书。
我并不欣慰,反而深深的难受和自责。
我知道,他并不是突然开窍热爱学习,他只是害怕,害怕又会因为没有达到我的要求,而被我从怀里推开。
几番挣扎之后,我在孩子面前蹲下,看着他的眼睛说:
“宝贝,妈妈要和你说sorry。
那天晚上你问我的问题,我现在可以回答你,无论什么时候,妈妈都爱你。
你没有完成作业,我会生气,但依然爱你。”
我一说完,儿子就扑到我怀里,委屈地哭了出来。
孩子的情绪感知能力是超强的。
我们以为不打不骂也不纵容的“冷处理”方式,是温和地让孩子反省过错,承担事件的后果。
但孩子捕捉到的信息却是“你不听我的话,我就不爱你”的情感威胁,这将他推到被父母抛弃的恐惧深渊中。
正如《冷暴力》一书中指出的:或许我们的惩罚都出于善意,但有时候,善意同样会带来伤害。
前些日子,看到一篇贴子,整个故事让人窒息。
篮球课上,教练送给孩子一块月饼,父亲嫌月饼质量差扔掉了。
儿子很难过,打球时情绪失控,嚎啕大哭,父亲却选择了冷处理,甚至回家时把门关上,独留儿子在门外。
年仅9岁的儿子深夜离家出走,父亲还沉浸在对儿子失望的情绪中,也没多慌张。
直到有好心的年轻人找上门来,反复要求他去把孩子接回来,他才不得不穿好衣服出门。
这个父亲通篇都在传达一个意思:孩子太任性了,我太难了。
但外人看到的却是,孩子的自尊被无情地踩在脚下碾得粉碎。
在父亲看来劣质的廉价月饼,是孩子眼中教练的爱心与鼓励。
父亲扔掉的不是月饼,是孩子的心。
面对孩子近乎崩溃的痛哭,父亲却选择了最极端的冷处理,以这种形式警告孩子:
“你爱闹就闹,我根本不在乎。”
冷暴力比直接打骂更恐怖之处在于:
打一顿,至少父母与孩子还有交集,孩子知道你还是在意他的;
而冷淡与漠视,却是无论他想尽什么办法,希望你注意他尊重他,都好像对着一堵墙。
儿子崩溃大哭时,多希望父亲能来哄哄他;
刻在防盗门上的咒骂,是绝望前发出的呼救信号。
年幼的孩子,从心底里盼着父亲能抱抱他,说一句是爸爸错了。
可在父亲眼里,只有自己不容挑战的权威。
口口声声怕惯坏了孩子,怕他“尝到甜头”再离家出走,其实孩子早已无家可归。
武志红说:“没有回应,家也是绝境。”
当父母漠视孩子爱的渴求,孩子会觉得:原来,我在你们心中一点也不重要。
这种“冷暴力”,会给孩子留下一生的悲凉。
孩子天生依恋父母,可是有时候将他们越推越远的,往往也是父母。
有一次,在小区楼下听到一位妈妈数落自家孩子任性不懂事,另一位妈妈说:“晾他一会儿,他只要看你不理他,就乖乖过来了。”
这时,旁边一位妈妈说话了:“我挺羡慕你的,我女儿已经不会和我闹脾气了。”
这位妈妈来自农村,靠着自己努力拼搏,在省会城市站稳脚跟,所以她对女儿的要求就是独立自强。
为了训练女儿的独立性,她从不与女儿太过亲昵,甚至很少拥抱女儿。
在女儿才2岁多时,有一次出门,小姑娘撒娇要妈妈抱,可是她却转身就走,小姑娘一边哭喊“妈妈”一边在身后踉踉跄跄地追。
每当女儿遇到难题,向她求助时,她总是冷淡地说:“这是你的问题,你应该自己想办法解决。”
若是考试没考好,她可以好几天不跟女儿说话,只会轻蔑地瞟女儿一眼。
也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女儿与她的交流越来越少,选择中学时特意挑了可以寄宿的学校,即使回家也总是将自己关在房间里,或一直沉默不语。
看见别人家的母女整天粘在一起,嘻嘻哈哈非常亲密,她开始感到难过。
她曾经以冷漠为工具来训练女儿,以为远离女儿,就能让孩子学会独立自强。
直到这一刻,她才切身感受到无边寒意。
母女情分已在一次次的冷漠中被悄然扼杀。
英国发展心理学家约翰·鲍比曾提出“依恋理论”,他认为:
一个人心理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从幼儿时期就需要体验到与父母的温暖、亲密和持续的关系,并在这种关系中获得满意和享受。
可如果他不曾在幼年时期得到足够的高质量回应,依恋模式就会出现问题,无法像常人一样表达爱与感受。
长期在冷暴力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不得不将自己封印在自己的世界里,也许表面看来从容平静,但心底早已千疮百孔。
世上的父母大多都深切地爱着自己的孩子,可是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孩子心中满目疮痍?
学会如何爱孩子,是每一个父母的终身功课。
我们养育孩子的同时,也是自我修行的契机。
以下是几点小建议,与父母们分享:
1. 放松自己的情绪
冷暴力其实是一种情绪表达。
孩子虽然小,但很擅长察言观色。
为人父母的我们,不妨先放松自己的情绪,客观回看自己是怎样的状态,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状态。
只有保持对自己情绪的感知,才能冷静而又真诚地面对我们的孩子。
2. 放开对孩子的控制
《妈妈是超人3》里,黄圣依的儿子安迪曾袒露过自己的忧虑:“我只有听话懂事,妈妈才会爱我。”
但孩子不仅仅是我们生命的延续,更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
如果孩子真的犯错,不理不睬或者冷嘲热讽,根本无法让孩子意识到自己错在哪里。
不以“听话”为目的,不以拒绝交流来惩罚孩子,始终积极正面地沟通,才能让孩子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3. 放心满足孩子的依赖
马伊琍曾经反思自己没有给予孩子充分的情感回应。
“越是满足依赖感,越是从婴儿时期就得到充分情感回应的孩子,长大才会有安全感,才会真正独立!”
我们常常担心对孩子有求必应,会娇宠惯坏了孩子。
为了锻炼他们的独立性,我们会故作冷漠:“嗯,你自己看着办吧”。
却不曾想到:让孩子充分享受到爱的滋养,他们才会有独立和勇敢的底气。
世上没有错误的爱,但很多人爱的方式却错了。
给孩子温暖吧,别让他们在冷漠中被冻坏。
* 本文系男孩派原创,我家有男孩,成长交流平台,50万精英家长都已关注我们。
亲爱的,如果我们的文章对你有帮助,就分享给你的朋友吧!,关注洞见,这样就不会错过每天推送啦!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