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今天小伙伴们对“英雄杀官职”大约比较注意,咱们都需要分析一些“英雄杀官职”的相关内容。那么小编同时在网络上搜集了一些关于“英雄杀官职””的相关知识,希望姐妹们能喜欢,你们快快来学习一下吧!高拱之才不在张居正之下,高拱亦有机会将张居正排挤出阁,这对昔日的同盟好友在权力面前终究是走向了对立面,高拱输就输在心软口直,在占据优势的时候没有排挤张居正,在局势骤变之时选择了针锋相对,最终败在了权谋高手张居正的手上。首辅与次辅是天然的竞争对手,张居正又岂是甘居人下之人?若是高拱继续担任首辅,声名未必在张居正之下,可只有胜者才有机会继续书写历史。
相比于奸相严嵩,扳倒严嵩的徐阶,实施改革的张居正,高拱似乎名气要小一些,但在整个过程中,高拱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无论是严嵩当权时期高拱对裕王(隆庆帝)的教导与坚守,还是隆庆时期开始革新,高拱的作用都是不可替代的。在大的方向上来说,张居正与高拱是一致的,都是要通过变革来挽救风雨飘摇的大明王朝,二人都崇尚经世致用,忌空谈。在高拱第二次入阁后,就已经做了几件大事,为张居正的改革打下了基础,提供了良好的大环境。
高拱促成了“俺答封贡”可谓是大功一件,缓解了北部边防的巨大压力,明朝每年用在边防上的开支就足以花掉一年的税收。高拱并没有因此而放下戒心,而是居安思危,整顿边备,加强力量,以后的几十年内,边境都没有大忧。高拱以阁臣的身份监掌吏部,整顿风气,选用贤能,充分展现了其敢于任事,大胆革新的魄力,这也是张居正帮助高拱重回内阁的一大原因,接任徐阶继任首辅的李春芳并无革新的魄力与能力,在大方向上,张高二人是一致的。当然张居正也有他的私心,想要借助高拱挤走内阁里的老家伙们,当时的张居正,政治资本还远不如高拱。
一般阁臣不能兼掌吏部,否则权力过大,但是隆庆是十分信任这位老师的。隆庆比较信任阁臣,尤其是高拱,很多事情都是让内阁放手去做,不过多干涉。有人弹劾高拱,隆庆是向来不听的。高拱和张居正能办成诸多大事,离不开皇帝赋予的权力,隆庆信任高拱,万历初年根本就没有执政的能力,全凭张居正裁决,二人站在了历史的转折点,上天给了他们最好的机会,他们也以天下为己任,风云际会,终成一番事业。
张高二人都是实用主义者,高拱看到了官场的一大弊端,皆以进士出身为荣,而且升迁也是优先考虑进士出身的官员,可进士毕竟是少数,地方州县官员中有很多举人,人皆以州县为末职,往往考到高龄仍不中进士的才愿意接受州县的官职,而州县官员是施政最重要的一环,让一群年纪大,看不起州县官职,一心想做高官的人担任,又岂能办好事?所以高拱取才不以进士,举人的出身为标准,而是以实际的政绩,且提高官员对州县的重视程度,在州县任职时间要长,过段则无法真正办实事,政绩斐然的官员可越级升迁。不以贬谪的官员担任州县的职务,从认知上告诉百官,州县是重要职务,要用贤能的人,而不是贬谪之后的去所。
高拱作为一位官员来讲,是十分优秀的。但从自保的智慧上来讲,其过于高傲跋扈的性格则是十分致命的。从为人上来讲,高拱是更为磊落的,张居正则是更善权谋。二人嫌隙越来越深,权力之争向来是一山不容二虎的,当高拱占据上风之时,他并没有趁机排挤张居正,反倒是帮着张居正把事情压下去了。究其根源,高拱还是认为张居正可以和他继续实施改革大业。张居正在改革上是不含糊的,只是,他希望的是由他主导的改革,而不是作为高拱的副手,在这一点上,张居正更加坚定,也更加不惜代价。
高拱一句“十岁天子如何治天下”被冯保改成“十岁孩子如何做人主”,张居正太懂小皇帝和两宫太后在想什么了。此话一出,给幼小的万历留下了心理阴影,即使是在张居正去世后,万历进行了清算,也仍然没为高拱平反,给予应有待遇。直到万历三十年,才赠高拱为太师,谥号文襄,荫其子。在高拱刚离开的时候,冯保又策划了王大臣事件,想要置高拱于死地,但在杨博等人的周旋下,救了高拱。待高拱去世的消息传来,张居正也是真的悲伤,怅然若失,这并不矛盾,也不是虚伪,而是人性本就复杂多面。作为对手,有输有赢,你死我活。可作为志向相同的昔日盟友,一位心怀天下,才能卓越的士大夫去世,为之悲伤亦是真情实感。自古以来,英雄惜英雄,亦是英雄杀英雄,敬你,惧你,害你,惜你,皆是本心。
历史没有假设,因为没有意义,但是假设起来确实很有趣。若隆庆多活几年,高拱之成就定会更大,张居正的名声则会更小,只不过历史选择了张居正,张居正亦书写了比高拱更为璀璨的历史。而“隆万大改革”是张高二人共同的政治遗产,基础与良好的大环境是高拱打下的,历史不会忘记高拱。写此文不是为了贬张扬高,而是以前较为忽略高拱的贡献与历史作用。高拱在张居正之前柄政是必然的,是不可或缺的,他和张居正有着不同阶段的历史使命。二人有着共同的政治理想,殊途同归,若是黄泉相见,或可共走一程。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