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说美国是一个思想先进,讲究自由与民主的国家。殊不知,这些表面上的先进,却没有给一个划时代的“文学英雄”一个出路。
中国明代的兰陵笑笑生,写了一部《金瓶梅》,因为讲中年人的油腻和情爱,太“兽性”,被禁了几百年。
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劳伦斯,写了一部《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因为讲冲破阶级的性爱,也被禁了30年,经过法庭判决,才得以重见天日。只是,短命的作家没有等到自己被世界认可的那一天。
美国一战前的亨利·米勒,写了一本《北回归线》,因为讲一个底层文艺青年,靠吃“软饭”,混成了一位艺术家。结果貌似思想自由的美国佬,还是把这本书扔进了火炉。
要知道,当年《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在英国被禁,却在美国率先以删减版的形式出版了。可是轮到了自己国家的作品,美国人并没有显示出那么广阔的胸襟。
他们实在是接受不了,一个美国人,在去了巴黎流浪了一圈后,竟写出了如此低俗不堪的小说。
至今,我们还能听见亨利·米勒在自传体小说《北回归线》中的那句呐喊。
“是向上帝、人类、命运、时间、爱情、美等一切旧物的裤裆里踹上一脚。”
就是这一脚,让这本书被禁了30年,直到1961年美国法庭宣布解禁。也就是这一脚 ,让无数后来人为之轻狂。
米勒的写作手法也不拘一格,你可以当它是一部章回体小说,没有故事、没有开头、没有结尾、你可以随便找一页去读,也可以跳过这章。
但是,一旦你打开了书,读了一段,你的心就被套住了,你的思想被上了锁。只有跟着米勒一步一步地走进他内心世界,才能获得自由与解放。
因为米勒是大胆的,他敢于用各种语言与传统观念对立,打破一切束缚,让思想自由的人过上想过的生活。
美国一代超现实主义大师,用自己的流浪人生,与放荡不羁的性爱,让后来读懂他的人看到了坦诚的价值。
只有你够坦诚,你写得才够精彩,才能支撑自己的人生。
提到亨利·米勒,很少有作家像他这样漂泊,简直就像是一个流浪者。这一点,与最后死于肺病的劳伦斯颇为相似。他们都是在用生命在流浪,也是用自己的灵魂在流浪中吐槽眼前的社会。
米勒的祖辈是从德国逃难来美国的,几代人生活都很艰苦。米勒从小就浪迹于社会的底层,没什么怨言,也习惯了像小人物被挤来挤去。
他读书并不多,很小就开始打工,在纽约里几乎什么技术工种都做过。后来他去了巴黎,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在巴黎吃了很久的软饭。
没有学历,没有技术,没有人脉,只有年轻的皮囊,一个穷小子不想靠真本事赚辛苦钱,就得靠出卖身体赚女人的钱。
累了,想换一个地方赚钱了,他就回到了美国。那时,他真的想把自己的情人,大作家雨果的妻子也拐回美国。他在巴黎曾给雨果的妻子写了900多封情书,也在雨果的眼皮子底下,与这位贵妇天天腻歪在一起。
在《北回归线》里,米勒就是根据自己在巴黎的经历,尤其是以与雨果妻子“偷情”为素材,大胆写下了这本让法国人大叫“不堪”,让美国人大喊“混蛋”的著作。
回到美国的米勒,定居在了加利福尼亚海岸线的大瑟尔。同样是穷苦潦倒,他接受着别人的救济,自由地过了很多年,最后在洛杉矶北部逝世,活到了89岁。
他真实地活着,而这最大的真实就是,我可以流浪,但是我依然还有自己的追求,而时刻需要满足的性与爱,这是为人的基本需求。
所以,从《北回归线》到《南回归线》,再到《黑色的春天》,这个不在乎生活质量,只在乎心理满足的老头,写的都是自己。
只不过,每部小说里的“自己”,在形形色色的女人肉身中,成长、落魄、重生、死亡。
米勒对这个世界说,他就是上帝的媒介,上帝让他表达什么,他就说什么。几十年下来,他就是用自己的方式,讲述着当下真实的世界,展示最真实的自我。
当年,米勒说自己与雨果的妻子偷情,很刺激,也很特殊。因为,这是他这个浪子,第一次与贵族家妇人“gun床单”。
回想起他当年在巴黎的经历,再看看他的自传体小说《北回归线》,俨然就是一个浪子变为艺术家的“洗白”经历。
当年,他一个人在巴黎时,什么都无所谓,只要能活下去,能享受到自由的快乐。于是,他从一个床单滚到另一个床单,又从一间不起眼的公寓,滚到另一个寒酸的地方。
就是这样的生活,米勒依旧乐死不疲。因为这部小说的主题,也就是他人生的主题。他要向自己曾经渴望的,厌恶的,不屑的一切,向它们的“裤裆”里踹上一脚。
眼前的一切被打碎了,才能重新建立。打破了,也才能看见事情的真相。但是,不是每个人都有撕碎眼前的“苟且”,看清现实的勇气与决心。
《北回归线》用一些超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的夸张、变形和白描来提示人性,探究年轻人如何在特定的环境中一步一步,从底层文艺青年演变成为一个艺术家。
然而,这位艺术家的成功,离不开对人性本原体的追逐与体验。作为男与女的肉体与灵魂,在小说中都不同程度地进行了物化。
故事中出现的形形色色的女性,都没有特别的面目,即使有好听的名字,但是对于肉体的奉献者,没有什么不同。
另一方面,米勒也在用女性来物化男性。这些男性如与他们gun床单的女性一样,没有特殊的相貌,也没有什么过人的本事。即使他们一贫如洗,或是坐在高档寓所里,都有着最基本的人性需求与渴望。
这就是人生最重要的东西,性。性,无处不在。纵使它是人人心底的渴望,却还是会被人低估、扭曲和忽略。
所以,当米勒在人世间流浪的时候,他想冲破道德的束缚,厌恶眼前的一切,也想打破一切,而打破就从人性最基本的性开始。
他有多热爱这个世界,就有多厌恶眼前的一切。
但是生活在最底层的一个文艺小青年,只有通过性,来挣脱生命桎梏,冲击等级观念,推翻道德约束,以达到自己的人生蜕变。
当年《北回归线》成为禁书,一个美国人跟到巴黎,去gun床单,去宣泄,去享受肉与欲的满足。
在美国人的眼里,人就不再是人,而是一个会行走的动物。其实,这就是米勒的本意。在巴黎,他不描写文艺之都的浪漫与繁华,而是写了一个又一个破旧的公寓,一个对又一对gun床单的男女。
他们就是特定的人群,这也是巴黎在夜幕降临时,最真实的生活。在米勒眼中,人就像动物一样生存着,人也就像是“人+动物+神”一样思考着。
所以,谁也别说谁高级,有精神需求的人,同样在做着牛马一样的生活。
这时,我们看到每一扇门,每一个肉体,每一个灵魂,似乎都存在于地狱之中。但是,当我们脱掉虚伪的外衣,又似乎觉得自己在天堂,我们喜欢这种状态和气氛。
在作者的笔下,巴黎就代表着一个人成长过程,“天堂与地狱”都是一念之间,是人类感受真实自我的不同认知,更是人类某种一定会长期存在的状态。
出生在美国,混迹于巴黎,流浪在天涯。在生活中,米勒给人的印象是一位绅士,尽管他没钱。但是为人的另一面,他把自己流氓的底色涂抹在了自己的文学作品里。
就像一些文学评论家说的那样,米勒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文化暴徒”,又不得不承认他又是一个“饱学之士”。
人都是有矛盾的一面,越是崇尚自由、真实的生命,又往往陷入打破现实后的泥沼。也许在外人看来,他在性与爱方面寻找的突破口,实在不高明。
他在自己的世界里流浪,穿梭于他人的荒谬世界中。无论是《北回归线》,还是《南回归线》,米勒都像是在神游,不厌其烦地写起幻觉和梦想,现实与幻觉,梦想与虚构。
他只是用诗人的心,流浪的语言,带领大家去感受现有文化基础中愚蠢的地方。
有时他也悲观,毕竟一辈子都在流浪,都在打破与重建世界中努力寻找着,寻找最真实的那个自我。
这是小编写的第三部禁书。因为讲了中国的,英国的,还得讲一部美国的作品。
冯唐说亨利·米勒对他的写作影响挺大,甚至还称其是一本充满元气的小说。因为人世间最有力量的莫过于生命,而最能体现生命的也就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性。
米勒够大胆,能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写进小说中,即使被禁了第一本书,也毫不畏惧地出了第二本、第三本……
因为他的生命不止,他想打破旧世界的想法不变。
所以,在米勒打破这个世界时,让人看到了他的悲观与绝望。但是,当被打破的世界可以重新建,美好的事物也许就在眼前时,希望也就降临了。
亨利·米勒的文字中,有“丧”的悲观,也有“生”的乐观,读者的内心会受到正能量的冲击。
懂得了生命的意义,就不会发现性与爱背后的力量与未来。#头条创作挑战赛##世界名著##亨利米勒#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