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常识网生活常识网生活常识网

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老师·好》:又一优质的国产教育类电影

今年3月22日上映的电影《老师·好》又在影院刮起了一阵校园怀旧风。影片讲述了上世纪80年代南宿一中被称为“苗霸天”的老师与学生们从高一到高三斗智斗勇的青春故事。自电影上映以来获得了观众越来越多的青睐:截至记者发稿,这部大约700万左右的小成本电影票房接近两亿,猫眼评价9.2分,可谓是票房口碑双丰收。虽然影片讲述的是80年代的故事,但是师生之间简单、淳朴的关系引起了不同年龄层观众群体的共鸣,它赚足观众的泪点的同时也寓教于乐。很多荧幕前的教师看完都评价:这是一部在某些方面可以和《美丽的大脚》、《一个都不能少》并驾齐驱的优质教育类电影。

教育类电影是以教育事件为主题,集中反映教育改革、师生关系、教育热点,以塑造教师和学生形象为主的艺术电影。它们描绘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联结并传递富有内涵的人生哲思,令观众在观看过程中深受触动。国外的影片诸如《放牛班的春天》(法国)、《死亡诗社》(美国)、《起跑线》(印度);国内的如《一个都不能少》、《美丽的大脚》、《我的教师生涯》都是教育类电影的经典之作。综合来看,这些教育电影作品虽然年代不同,文化背景各异,但是我们总能找到一些共通的叙事元素和文化内核。

“问题”学生:每个人的背后都有一段故事

教育类电影一定离不开“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他们是推动故事的发展的源动力。《放牛班的春天》里面的皮埃尔,单亲家庭长大的他性格敏感孤僻,常常给马修老师制造难题;《死亡诗社》里的几个大男孩因为讨厌陈腐的说教私下咒骂威尔顿学校是地狱并篡改学校的四大信条以示嘲弄……他们不服管教、行为乖戾,于是老师们对症下药、谆谆教诲。

电影《老师·好》中的高一三班是一个典型学生的根据地,我们平时能够想象的学生,在这里都可以找到对应的类型:桀骜不驯的洛小乙、温婉可人的安静、新潮前卫的关婷婷、大智若愚的脑袋、舞痴兄弟文明建设、爱看武侠小说的王海、卖东西的刘昊、八婆海燕、奸商耗子……三班是一个永远也不缺故事的集体。

按照过去的传统观念,除了安静,其他典型代表都是“问题学生”,他们不是老师们喜欢的那种学习好、听话的“好学生”。

关婷婷文艺范、家境优越、喜欢打扮。她是小群体的领袖人物,因为苗老师没有让她当班长而是执意让安静当班长,于是她怂恿其他同学把苗老师自行车的挡泥板拆掉。她在合唱比赛的时候涂红色指甲油直接导致班级在集体荣誉中只得了第二名。她还因为不满安静给洛小乙补习功课,就在洛小乙的入团大会上说他俩谈恋爱。

洛小乙桀骜不驯、烈士之后、从小混社会。上学第一天迟到并在腰后别了一把大斧头;因为想要当兵所以找别人写入团申请书;被苗老师误会是他带头拆的挡泥板,于是把老师的自行车漆全刮了。

虽然他们是“问题”学生,他们花式作妖。但是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问题都不是无缘无故的,电影中每一个“问题”学生的背后都是各不相同的成长故事。他们作妖不是因为坏,是为了和权威对抗、为了引起关注。当他们感受到了老师的关怀,他们内心的善良被最大化的激发了出来。苗老师送洛小乙去医院出来发现自行车被偷了,于是全班同学利用晚自习的时间出去找自行车。为了弥补合唱比赛第二名的遗憾,他们偷偷准备了健美操比赛并把第一名的证书送到苗老师手中……

与其他类型电影中的反面角色不同,教育电影中的“问题”学生已然有着“人之初,性本善”的人格本质,这就为后期他们的“改邪归正”做出了情节与情感上的铺垫,而这一转变过程恰恰彰显的是教师作为其中变量的重要意义。从这个角度讲,影片中的“问题”学生与好老师是互相成就的。而在通过师生化学反应实现学生个人升华的过程中,最能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也最能回归通过爱与善去改变人生的教育本质追求。

好老师:矛盾挣扎中坚守育人本色

黑框眼镜、朴素的衬衫、手腕上戴着手表,手拿搪瓷杯一身复古装扮的于谦还原了八十年代老师们的形象。

老师苗宛秋在学生面前简单粗暴、霸气叫嚣:“从今天开始,这个班上的规矩他姓苗”。上课第一天就给全班同学一个下马威:让烫了头发的海燕把头发拉直、用手绢抹掉了关婷婷嘴唇上的口红、纠出了抽烟的两个同学、让看小黄书的王海罚站……看上去他很不近人情、非常严厉,于是以关婷婷为首的小群体向老苗宣战。他们不敢正面顶撞苗老师,就开始跟他新买的自行车较劲。

教师也是生活中的普通人,经典的教育电影从不将教师塑造成超级英雄一样尽善尽美的形象,相反这种直面教师人性弱点和生活困窘的情节提升了影片的接近性。影片中的苗宛秋要求严厉,对“不听话的学生”毫不留情,对好学生存有“私心”,甚至从一些细节中看出他生活中偶尔虚荣和懦弱的人物形象。但是好老师形象就是在教师身份与普通人的身份被剥离开的某一个瞬间完成的。

作为普通人他是好面子的,当他得知“小商人”刘昊被抓到了派出所,他第一时间抛下面子跑去“营救”;作为普通人他是有着怀才不遇的郁闷的,但是当他与学生在家中小酌提及自己人生的遗憾,忘不了的是激励学生去勇于追求;作为普通人他是缺钱的,但当刘昊生病需要治疗,他捐出了一个月的工资;看到好学生安静在为以前学校的学生补课,于是免费办起了补习班。

这种身份剥离的催化剂,正是教师这一普通但又特殊的职业本身。不论遇到什么,作为教师的苗宛秋始终不能放弃的是将每一个学生变成更好的人的坚守。

当苗老师拿到了免费师范生的名额,就找到学习好的安静,引导她对自己的人生做出正确的判断,并把自己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录取通知书送给了安静。当苗老师知道洛小乙因为入团失败而重新混社会不上学的时候,亲自去找他用激将法规劝他重返课堂,电影里的原话是这样说的“当我们所有人以为一切都结束的时候,只有老苗还没有放弃。”电影《一个都不能少》中的魏敏芝老师也是如此,她谨遵高老师的嘱咐“一定要把学生看住,一个都不能少”,于是在得知十岁的张慧科因家里欠债无力偿还而辍学打工时,一人踏上进城之路,在茫茫人海中寻找他。正如苗宛秋的扮演者演员于谦表示:“我觉得尊师重道不能只从提高教师待遇入手,必须要尊重,内心对教师尊重。好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是一辈子的。”

现实意义:小视角中的教育情怀

教育类电影应当给观众留下许多关于教育的思考。

《起跑线》引导我们思考学区房带来的阶层流动和教育公平的问题;《放牛班的春天》引导我们思考教育的目的是灌输知识还是培养人格完整的“人”,其中折射出了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即注重强调教育不仅仅是单纯地为传授知识而教育,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发挥个人的潜能、促进个性的发展、培养有个性的人。这部剧当然其中的很多细节也能够直面中国教育的很多问题,比如唯成绩论,比如教师生活待遇的提高。而更多的,《老师·好》让我们思考一个好老师的标准究竟是什么。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原党委书记、院长文东茅

自古以来,师生关系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占据很重要的位置。在3月29日首都图书馆举办的“《老师·好》观影暨研讨交流会”上,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原党委书记、院长文东茅老师表示:“古往今来,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学生的照明灯。好老师不仅仅是授业解惑,还需要传道。就是说老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解答疑问,更重要的是传授教育道德观念。”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培训部主任丛春侠教授认为“好老师的标准每个时代甚至每个地方都不一样,但是有一个标准,从孔子开始就有,就是要爱孩子,要成就他。“

这部电影的联合制片人、云舒写教育公司的联合创始人曹郁表示:“《老师·好》中不仅涉及好老师标准,也包含着家校关系、师生关系、教育资源不均衡、教师待遇、学生评价标准、老师在孩子超越原生家庭影响中应承担的责任等一系列问题。”

电影联合制片人、云舒写教育公司的创始人曹郁

老师只是一个很平凡的小人物,他以教师职业赚钱养家;但是老师也是一个大人物,他的一言一行都在影响着每一个学生。“我不是在最好的时光遇见你们,而是遇见了你们才是最好的时光。“电影以这句话开头,也已这句话结尾。结尾的这句话是苗宛秋老师离开学校前在黑板上的留言,学生们看到后久久伫立,这句话深深影响了王海。于是就有了开头的那一幕,当上教师的王海重复了苗老师的教导。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光明日报客户端 宗小宁 卢璐 孙金行

打赏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老师·好》:又一优质的国产教育类电影》
文章链接:https://www.freety.cn/yingshi/ls.html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