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将书写蛆虫,至死方止。”——今村昌平
今村昌平作为日本最具人文关怀气质的导演,出生于1926年,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
二战后,今村昌平考入早稻田大学学习西洋史专业,也对他电影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今村昌平
今村昌平曾师从于小津安二郎和川岛雄三。
但对于老师的作品,今村昌平保留着自己的意见。
今村昌平认为,为了市场从而迎合影片的拍摄,是一种对于艺术的不尊重。
“为艺术而艺术”,今村昌平关照生存问题缘起今村昌平的青春年代,正好是战后日本时期。
这一时期的日本满目疮痍,生存问题成为社会之中一代人的主题思考。
这一特殊的时代背景也使今村昌平的影片,渗透着深刻的对生存本能的探索和表达。
在他终于正式成为导演时,第一部影片《被盗的情欲》就获得了当时日本电影评论界的注意,并获得了当年的处女作奖。
这一小有所成,使今村昌平开始以更高的热情去拍摄更多的影片。
但也因为其不迎合市场,而是“为艺术而艺术”的这一高贵的人格,今村昌平的人生总是饱含着生活磨难和贫穷。
在他每一次的电影拍摄之后,总会被影片的债务问题所困扰,一次又一次为了艺术,从而放弃功成名就的机会。
今村昌平
在今村昌平的身上,我们看到了艺术家所具有的人格上的伟大。
甚至,今村昌平可以说是用生命在拍电影。
在艺术追求和富有的生活之间,他毅然决然的选择了艺术,忍受着无人可理解的寂寞与失落。
在这种心境之下,今村昌平深刻体会到生命所具有的崇高与人生存的意义。
今村昌平具有生命力的创造,这一生命力也为他的每一个影片浸入了对人生,对生命的反思与祭奠。
因此他的影片之中,最为明显的特质就是,对生命本质的探求。
原始蛮荒与现代社会之对照:人性的粗野与光辉共存在1984年戛纳电影节获奖的影片《楢山节考》之中,今村昌平特意选择了虚幻的日本古老小村落,向观众展示了落后土地上的残忍习俗,即“参拜楢山”。
这一习俗的主要内容,就是将年过七十的老人送上楢山的山顶,任其自生自灭,以缓解整个村落的粮食匮乏等问题。
《楢山节考》
影片中的阿玲婆,在年过七十之后,对自己生命的未来道路从容坦然。
漫长的人生过往,使阿林婆对生命,对人性,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
看着自己的同类,为了利益相残的场景,阿玲婆深知人性所具有的丑恶的一面,并参透了生与死之间的差异。
因此他早早为了自己的参拜楢山做准备:
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看出母亲的健朗从而心伤,他特意装作老弱不堪的样子,又偷偷用石头把自己的牙磕掉。
唯一放不下的两个孩子,他也做到了最终的交代。
为自己的长子续弦,教授新的长媳如何去做饭,操持家务。
也为智商存在问题的次子,在最后物色到一位老夫人,相互扶持着生活。
最后,泰然的为自己举行了饯别的仪式,离开了这片生养的故乡。
《楢山节考》
在漫天的大雪之中,阿玲婆庄严而又肃穆的神情,留在了每一个观者的内心之中。
在生死无醇的空灵之中,阿玲婆身上的母爱的光辉和非凡的奉献精神,使人们震撼。
他在另一部,今村昌平的影片《鳗鱼》之中,依然具有着对于生命最为深刻的人性呈现。
手刃出轨妻子的山下拓郎,犯下罪过之后平静自首。
八年之后,获得假释的山下拓郎出狱,开理发店谋生,但是却依然无法脱离此前的妻子出轨和杀人案的阴影之中。
《鳗鱼》
面对着流言和过往记忆的重新复现,山下拓郎没有勇气开始自己的新生,他只能和鳗鱼对话。
那条无法说话的鳗鱼寄托了山下拓郎孤独而又悲哀的生命。
直到最后,山下拓郎最终将鳗鱼放归自然,也为了救桂子,他的假释被取消,又回狱中服刑。
在鳗鱼被放生的那一刻,拓郎终于在内心深处,放开了自己,获得了真正的救赎。
最终回去继续服刑的山下拓郎和桂子的等待之间,我们看到了山下拓郎新生的希望。
可见,在不远的未来,山下拓郎会和桂子再次在一起,并迎来真正的新生。
个体生存的关怀:现代都市个体的自我追寻另一方面,在今村昌平的影片之中,最为深刻的是对于个体生存的关照。
独特的时代,给予了今村昌平更为独特的心境。
在人与自然的互动之中,总归会出现人类如何面临生存抉择的问题。这些问题使得人们去思考那些古老习俗和残酷的礼节等背后人性的凸显。
日本人从古至今所具有的安全感缺失的心态,对生存意识的思考,亦成为今村昌平关照这一主题的原因。
《诸神的欲望》
例如在今村昌平的纪录片式影片《诸神的欲望》之中,深入到了南方群岛的土著民群体,用纪录片的手法对生存的原始挣扎进行了回溯。
在这部影片中,一开始就阐述了太根吉一家混乱的关系——太根吉的父亲与女儿乱伦,最终,怀上骨肉的女儿跳下悬崖。
这一幕,并非仅仅是道德上的忏悔,更多的是为了不去浪费岛上的资源。
《诸神的欲望》
而在另一边,太根吉也和自己的亲妹妹产生了感情。孙子一代也有类似的关系。
这种复杂的伦理与情感的关系,在今村昌平的镜头之中,变得极为具有矛盾美感。
这一混乱的家庭关系,最终受到了自然的惩罚。
受到忏悔之后,世界变得平静,最终在现代文明和原始社会的碰撞之下,在孙辈龟太郎的生活之中,表现出野蛮和空洞结合的美学意蕴。
《楢山节考》
《楢山节考》之中,通过虚构的山村村规,对丢弃老人的行为进行了深刻的解构。
试图在独特的原始蛮荒式的视角,去观察那些活在恶劣如地狱般的环境中的人的人性。
今村昌平的主角往往作为底层民众,丧失了做人的尊严,甚至丧失了生存的状态,仅仅留下了单纯的生命力量。
在日复一日的懵懂之中,消耗生命。
最终,落脚于现代人在城市中的孤独与空洞的生活,呈现出典型式的对照关怀。
审丑王国:双面人性,双面人生最后,今村昌平深入到了审丑的美学意境之中。
在人们厌恶的丑的领域去追寻平凡人在日常之中被掩饰的那一面,在赤裸裸的野蛮与邪恶之中寻找真情。
在今村昌平的镜头之下,通过揭示丑的形式,写出了人心深处不易得知的丑恶的本能。
探讨了这一本能在人的生活和行为之中所产生的影响,并且这些丑恶也同美好一般,构成了一个复杂的人性集合。
《诸神的欲望》
相比于西方导演丑艺术的呈现,在今村昌平的镜头之下,更多的是一种内敛式的情怀来表达丑态。
一方面,正视人心之中所具有的丑陋,另一方面,在丑陋之中寻求造成的缘故。
今村昌平紧紧抓住人的邪恶一面进行深入挖掘,寻找那些社会底层长期孕育出来的战栗式的美学感受。
例如在《诸神的欲望》这部影片之中,原始岛屿上的民众,一方面对外来的现代文明的侵略进行积极的抵制,保护自己的文明,保卫自己的家园。
但是却在另一方面,对兄妹产生感情的现象进行了残酷的镇压和无情的杀戮。
《复仇在我》
在另一部今村昌平的影片《复仇在我》之中,目睹了暴力的童年槚津严,并没有仇恨暴力,或放弃暴力的使用,而是更为深入的沉浸到行使暴力的过程之中。
在成人之后,甚至采用比见过的暴力更为残忍的方式,对待无辜的人。
在今村昌平的另一部电影《鳗鱼》之中,人性阴暗面的另一呈现,就是山下的监督人老和尚。
虽然一方面日日诵经念佛,但却偷偷娶了一个年轻貌美的妻子。
《鳗鱼》
还如山下出轨的妻母一般,虽然一方面天天以一种虔诚的表现来礼佛,但是另一方面却不顾道德人伦去试图接近自己女儿的男友。
人性的阴暗和虚假,使我们在今村昌平的镜头之下,见到了现实之中最为不堪的人的面貌,也让我们认识到,丑陋也可以成为欣赏电影的角度。
生命本真追寻:最真实的现实主义关照在于人的生存今村昌平被称之为“鬼才般的导演”,他的镜头中的丑化的倾向、对底层人物阴暗面的关照,对个体生存的思考及其毫不遮掩的人性呈现之中,我们看到了,在电影史中独具特色的优秀的影片。
在对今村昌平的评价之中,有一种评价,认为他始终关注着生命的本真。
《诸神的欲望》
今村昌平的关注,是因为他看到了那些人性的丑恶和阴冷,不同于任何人的导演风格,使今村昌平将审丑,达到了极致,洋溢着独立而又奇葩的审美向度。
与我们现今的一些挂着现实主义题材名目的影片相比,今村昌平的影片更为真实,甚至更为有力。
让我们看到了潜藏在表面之下的真实的人性的丑恶。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