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功“黄金律”美学思想探赜
文/许卫国
启功,字元白,也作元伯,号苑北居士,雍正皇帝的第九代孙,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教育家、古典文献学家、鉴定家、红学家、诗人、国学大师。启功先生开创“启体”,以瘦劲高古的风貌影响了很多人;其教育思想、美学思想以书法、诗文为载体,得到较好的呈现,对后学产生非常大的积极影响。其中,汉字结构“黄金律”的美学思想是启功的重要理论成果之一,为当代书法学习者提供理论方法,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本文从“黄金律”的提出、启功书法结字的“黄金律”特点赏析、“黄金律”与九宫格、“黄金律”与中庸思想四个方面进行阐述,探赜启功先生的美学思想,以丰富启功的书法理论研究。
一、“黄金律”的提出
“黄金律”也可称“黄金分割律”,是一种分割比例关系。即把一个整体分成两份,使其构成下面的比例关系——小:大=大:全,其比值应用时一般取0.618,俗称黄金律,也称黄金比例。
图1 《论书绝句》节选
启功通过书写实践发现,把握汉字结构的黄金比例,可以使汉字更加美观,并成为实用书写的基本规律。他在《论书绝句》第99首(图1)这样写道:“用笔何如结字难,纵横聚散最相关。一从证得黄金律,顿觉全牛骨隙宽。”后两句引用“庖丁解牛”的典故比喻“黄金律”之于汉字书写的要义,指出运用结字之规律,似为找到汉字书写的“密码”而能游刃有余,有一种豁然开朗之感。此论生动巧妙地阐述了书法结字的奥妙,观点明确,思路清晰,易识易懂。该诗是启功“黄金律”思想的最直接体现,他把用笔与结字并置而论,指出结字应难于用笔,而对横竖等笔画收放、聚散关系的处理是影响结字的关捩之处。
启功的“用笔何如结字难”与元代书法家赵孟頫的“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功”所论主题一致,但立论有所不同。启功《坚净居杂书》中的一件作品(图2):“赵松雪云,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窃谓其不然,试从法帖中剪某字,如八字、人字、二字、三字等,复分剪其点画,信手掷于案上,观之宁复成字。又取薄纸覆于帖上,以铅笔划出某字每笔中心一线,仍能不失字势,其理讵不昭昭然哉。”可见,启功更强调结字在书写中的重要性。对于书法学习者而言,把握字的内在框架,方能彰显字势,便于识读,其实用价值应大于用笔。
图2 《坚净居杂书》节选
启功在《论书随笔》第二篇《论结字》中专门讲述“结字”关系。“结字”,习惯上也称“结构”“结体”,或称“间架”。启功以笔画延长线的交叉或聚散得出字之“四点”,即笔画关系的四个聚点。该区域以字的总范围为参照,集中点距离边界约等于5:8,恰与“黄金比例”的1:1.618相吻合,他把这个发现以“黄金律”概之应得于此。
“黄金律”从数学角度理解是数值关系,数值关系转换为图形即可以是符合大众审美的“矩形”。在设计艺术中,“黄金律”常被用作画面布局;在矩形中按照黄金分割的比例关系进行位置安排,以突出主体,可以达到最佳视觉效果。根据日常观察可以发现,电视、电影、电脑屏幕的长宽比例,书籍、名片、油画、摄影作品等实物的比例关系,大多适应于黄金分割比。显然,黄金分割的比率在长时间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已经成为人们审美习惯中不可或缺的一组关系,它能为人们带来视觉上乃至身心的舒适感。
汉字书写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书写形象最终通过视觉形式来完成其实用或欣赏价值,书法创作与现代艺术设计同属于视觉类型的艺术,在审美过程中有许多共通点。故,以“黄金律”来指引汉字书写结构,能够达到理想效果,并符合大众审美需要。这是把中国传统的、习以为常的审美习惯具体化、理论化、科学化,具有很强的实用意义。
二、启功书法结字的“黄金律”特点赏析
启功通过“四聚点图”(图3)总结和展示“黄金律”对汉字结构的实用性,即书写中,字的聚处并非在正中间,而是集中于四点区域。主笔或笔画朝向大多需要经过或靠近ABCD中的某一个或两个点。以此规律书写,能有效把握汉字的整体结构,获得视觉美感。根据这一论断,我们下面以《论书绝句》选字为例,从字形主体、主笔位置、组合结构和重心位置四个方面对启功书法作品中的汉字结构进行验证性的赏析。
图3 四聚点图
第一,字形主体。字形主体是以汉字笔画较为集中并支撑整字结构的部分。通过验证发现,启功的汉字书写中,许多字的主体部分约限于AB(主体为纵向)或AC(主体为横向)之间。A至B的宽度或A至C的高度即汉字主体部分,犹如“人体躯干”,其它超出部分可比作“人体四肢”。在启功的书写中,“躯干”与“四肢”的关系十分明了,整体给人以修长感,如“金”“最”“如”“费”(图4)等字。无论字是偏宽还是偏高,都可依据“四聚点”的宽度或高度来指导书写,安排字形主体,使书写后获得收与放、聚与散、疏与密的对比关系,从而达到美观的效果。
图4 字例“金”“最”“如”“费”
第二,主笔位置。主笔是汉字书写中对字形、结构起到关键作用的笔画。启功的字中,主笔大多经过或靠近四聚点中的某一位置,以使主笔处于汉字结构的核心区域,达到结构稳定的效果。如“官”“学”“书”“雀”(图5)等字。“官”字下部左竖穿过AC区域,处于左5右8的比例分割处。“学”字中间秃宝盖横画,约穿过AB区域,处于上5下8的分割位置。“书”字中间竖画穿过BD区域,处于右5左8的分割位置。“雀”字中间长撇约穿过A点,左下长竖约过C点,与穿过A点的撇画交集于A点附近,形成比较稳定的角度。主笔无论是处于上下左右,依据5比8的位置关系进行安排,紧靠“黄金律”的审美标准。于书写者而言,有了理论依据,书写时有章可循;对欣赏者来说,自然是满足了视觉审美需要。
图5 字例“官”“学”“书”“雀”
第三,组合结构。面对组合结构的汉字书写,其部件位置的安排也可参照四聚点关系进行比对。以左右结构的字为例,譬如“相”“郡”“外”“罪”(图6)等字。左右两部件或左右重心轴线之间距离基本以AC—BD之间距离为准,形成5、3、5的比例分割。从实用角度理解,中间部分小,有利于字形聚合、紧凑,重心向中间靠拢。如“相”字,“木”旁竖画既是左部重心轴线,也基本是左部边界线,(横画右出与撇提右出处于让的部分,可短,故基本忽略)穿过AC两点,右边“目”部左竖接近BD两点。中间部分控制在“3”的比重。“郡、外”的处理如图标识,与“相”基本相似。
“罪”字第一层级的部件“罒+非”组合属于上下组合结构,但第二层级的结构部件“非”则可以左右组合进行分割。“非”部两竖的距离同样控制在约为“3”的比重。依此类推,可见启功书法结字特点之一斑。
图6 字例“相”“郡”“外”“罪”
第四,重心位置。汉字书写中,重心是一种视觉感受。它与物理重力所带来的重心力量有别;但从外在形式上,可以通过视觉感受进行迁移。我们一般根据笔画指向和笔画密集度来确定重心位置,由此,书写者可有意识地安排笔画位置关系,让汉字书写呈现稳定感。结合“四聚点图”,我们对启功汉字书写的重心处理作一梳理后发现,重心位置大多集中在四聚点区域,且以AB两点者居多,也有部分居于CB两点者,以“充”“晋”“真”“如”(图7)等字为例。“充”字重心偏高,约在A点,由撇和竖弯钩对上半部分的重力引流(引流即视觉导向)。
“晋”字重心偏高,约在B点,由B至D点延伸,以“日”部左竖引流并作支撑。“真”字重心偏低,靠近D点,由下部撇与点共同支撑。“如”字重心偏低,约在C点。以左边“女”部笔画组合的取势和右边“口”部的抬高获得均衡效果。字的重心居高或低,给观者的审美感受略有不同,但重心位置集中于四聚点区域,则能让汉字呈现稳健、庄重的特点,这也正是形成启功书法风格的重要因素。
图7 字例“充”“晋”“真”“如”
通过对启功《论书绝句》中的选字分析可知:“黄金律”理论下的“四聚点图”具有非常强的指引性,可以帮助我们科学分析和理性认识汉字书写中的结构关系,为学习和欣赏启功的书法提供便捷。在书写实践中,仍可以此为抓手,做到有的放矢。
三、“黄金律”与“九宫格”
“九宫格”是书法学习由来已久的方法,具有普遍接受性。其原理即把方形均分为九个界格,故称九宫。古人精于书法学习方法的探索,其中,对九宫格的实践研究不乏其人。清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说:“九宫之学,徐会稽(徐浩)、李北海(李邕)、张郎中(张从申)三家为尤密。”此三家皆是唐代书法大家。由此推断,九宫格的使用与唐书尚法应有一定联系。唐代书家既为后世书写确定法则,也提供了达到这一法则的方法手段。
“九宫格”正中间一格称作“中宫”。汉字书写时,以“中宫”为中心,对笔画位置的安排作用最大。元代陈绎曾说:“八面点画皆拱中心。”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指出:“凡字无论疏密斜正,必有精神挽结之处,是为字之中宫。”刘熙载《书概》曰:“欲明书势,须识九宫。九宫尤莫重于中宫。中宫者,字之主笔是也。主笔或在字心,亦或在四维四正,书着眼在此,是谓识得活中宫。”以上书家所论道出“中宫”在“九宫格”中的重要地位,有统领全局之用。
从实用角度出发,“九宫格”适合于正体字的书写,它对把握笔画位置有较大帮助。然启功通过书写实践认为,通用习字的九宫格或米字格并不准确,因为字的聚处并不在中心一点或一处,而是在距离中心不远的四角处。因此有了以“黄金律”为审美依据的“改良版九宫格”——“四聚点图”。
从原理看,启功的“四聚点”与传统“九宫格”一脉相承,都是借助方形界格,为汉字书写在笔画位置的布局上提供便捷。但从启功的“四聚点图”与传统“九宫格”对比图(图8)可知,所不同的是,传统九宫格为均分,九个方格无大小变化,过于等距平正,视觉上呈静态、平面和层次单一的特点。
而以“黄金律”进行分割的“改良版九宫格”,使处于中间的五个方格得到压缩,且明显小于四个边角上的方格。正中间的方格(中宫)则最小,收缩感最强。虽然只是改变了井字线的位置关系,但相比传统“九宫格”,却增加了一定的动感和层次。书写时,既有利于笔画位置的安排,也兼顾到汉字结构的“紧凑”,使字形内收,真正做到中宫紧收。对于实用书写而言,启功以“黄金律”分割出的“改良版九宫格”——“四聚点图”比传统“九宫格”更为实用有效。在便于掌握位置分布的同时,还能表现大众所接受的黄金分割之美。
图8 “四聚点图”与“九宫格”对比图
四、“黄金律”与中庸思想
“黄金律”是对汉字结构的处理方式,体现着人们的视觉审美习惯。自古以来,汉字书写受到儒学思想的影响。儒学思想以“中庸”为精髓,故,汉字书写的审美习惯与“中庸”思想有着深刻的关联。根据对启功汉字书写实践的分析、比对,以“黄金律”为结字准则的汉字书写之美与“中庸”思想有着高度的相似性。
“中庸”之说出自《礼记》,是儒家思想的一部分。“中庸”的“中”有中间、中等的意思;也有适宜、合乎标准之意。“庸”指平常、日常。《尔雅·释诂上》:“庸,常也。”汉代许慎《说文解字》有言“庸者,用也”,侧重于实践。从历代学者对“中庸”的解读与发展来看,“中庸”可作为实用主义的哲学理论,给世人提供思维与处事的理论依据。因其具有兼顾的特点,常常凝练为“不偏不倚、不走极端”,成为儒家思想的重要主张。
“中庸”以求在两极之间寻求“中间”的解决方案,而此“中间”,未必是对称之中轴的正中间,而指一种舒适感的“中”,由心理体验来获得,正如孔子所说“过犹不及”之寓意。孙过庭《书谱》所说“志气和平,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同样是指书写时的心理感受和体验,由书写之“中和”的内在心理而力求表现出大多数人所接受并崇尚的书法风貌。
可以说,中国儒道文化精神重视“中”的境界和本体的精神是互通的,中庸成了中华民族精神世界的一种集体无意识,一种文化形态集成。汉字书写中,绝对对称与比例的高强度对比,都脱离了中庸的内涵,是审美的两个极端。朱光潜说:“自然美”是事物的常态,“自然丑”是事物的变态。常态美在大多数时候容易获得认同感,类于“中庸”的思维方式,不偏激、正合适。此“丑”的界定是相对于常态美,同属于审美范畴。但有别于中庸文化下的审美形态。虽可能营造强烈的视觉冲击,但美的感受不持久,亦或带来不适。
“黄金律”对美的比例设定,类同“中庸”的思维方式,它符合常态美,满足主流群体的视觉需要。倘若太正,则难免严肃呆板,缺少变化。太偏又可能造成变化过之而统一性不足。做到不偏不倚,即是“黄金律”在书写中的体现。启功用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验证理论,他的书法给人以清秀、雅润、正大、刚健的美感,体现了典型的中和之美,这就是对此最好的佐证。“中庸思想”和“黄金律”可以理解为思维与手段,所指方向类同。
五、结语
基于以上阐述可以明确,启功的书法美学思想立足于书写实践,其“结字”应先于“用笔”的观点,对书法学习者至关重要,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他在《坚净居杂书》的作品(图9)中更是指出:“每笔起止,轨道准确,如走熟路。虽举步如飞,不忧蹉跌。路不熟而急奔,能免磕撞者幸矣。此义可通书法。”行笔如行路,其“轨道”实指在字的间架基础上产生的“行笔线路”,而由“黄金律”(四聚点图)结字规律所产生的关键点成为行笔轨迹必经之处,让学习者更容易把握。
图9 《坚净居杂书》节选
高天光先生由“黄金律”结字规律获得启发,在《启功书学思想的启迪》一文中提到:启功结字黄金律蕴含着“轨道”的概念。其主要阐述汉字结构中的书写笔路,是汉字书写不可回避且极为重要的方面。启功的处世之道亦如书写,坚守轨道,思路清晰,一心从善,与人方便。这是由书及人的研究视角,但也不难看出,启功的书学理论、书法作品和启老之人可谓三位一体,达到人书合一的境界。
“黄金律”是在传统“九宫格”基础上所作的完善,为汉字书写提供了实用有效的方法。它是人们视觉习惯的浓缩,给大众审美或实践以参照;其精神内涵与中庸思想多有承继,体现了启功在汉字书写中的探索和智慧。他把实用书写与艺术书写巧妙融合,在理论研究中,尊重体、用之别,为当代书法美学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启功的美学思想价值超越了一般性的技法层面,对当代书法学习以思想、精神层面的引领。后学应从宏观入手,把握启功美学思想精髓,灵活理解“黄金律”的价值意义,并通过书写实践进行内化而得以发展。
来源:书法报编辑部
#图文作者打造计划##头条文章发文任务##书法欣赏##临字帖#
欢迎点赞+关注!
转载声明:本文系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