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哪吒2》(全名《哪吒之魔童闹海》)这电影,真是国内影迷心中的一颗闪亮星星。票房噌噌往上窜,截至3月8日,全球已经狂揽147亿人民币,稳坐动画电影票房冠军宝座。国内观众那是“与有荣焉”,觉得自己也跟着哪吒一起威风了一把。可这小哪吒不满足于在家门口耍帅,偏要拎着火尖枪跑到美国去闯荡一番。这一去,国内网友的目光也跟着飘洋过海,个个都好奇:咱这国漫扛把子,在老美那儿是成了香饽饽,还是吃了闭门羹?
网上消息满天飞,有人喊“北美票房一票难求,奥斯卡都得跪着求它参赛”,有人骂“老美嫉妒咱,排片少得可怜,票房惨不忍睹”。真相到底咋样?今天咱就来扒一扒,顺便聊聊这小哪吒在北美到底是风生水起,还是铩羽而归。
北美首秀:热热闹闹,还是冷冷清清?
《哪吒2》2月14日情人节在北美正式开画,不过有些地方提前两天就搞了点映。比如在休斯敦西南角一家AMC影院,13号中午的首场,92个座位的厅里,最后也就来了不到30人,上座率不到三分之一。晚上黄金时段会好点,预售能到一半甚至更高,但想“场场爆满、一票难求”?那真是想多了。除非是IMAX场次可能有点挤,但那也是发行方故意压低巨幕比例,走“亲民路线”的策略——毕竟第一部《哪吒》只上IMAX,拿了369万美元就打道回府,这次明显是想多拉点人气。
目前北美票房接近1800万美元,最高排片900多个厅。听起来不少吧?可你得知道,美国有550万华人,这市场规模也就相当于国内一个长沙市。去看片的,95%都是华人面孔,偶尔有个老外,也是陪着华裔配偶来的。换句话说,这片子压根没“出圈”,就是在服务咱自家人。你要拿它跟《美队4》那种4000多厅的大片比,那真是“关公战秦琼”——人家面向全美几亿人,咱这是给华人社区量身定做的“春节档外卖”。
排片少是被打压,还是市场说了算?
有人不服气,说“为啥不给4000个厅?肯定是老美看咱不顺眼!”其实啊,影院排片不是慈善活动,是看上座率吃饭的。AMC这样的院线,平时就放不少外国片,比如印度片两三部打底,连海报都没一张,照样活得好好的。为啥?因为有印度侨民捧场。《哪吒2》900多厅、上座率还压过不少本土片,已经算“超常发挥”了。再多排?要是老美不买账,空荡荡的影厅谁来填?那不是赚钱,是砸钱。
举个例子,我去看的那天,旁边那些奥斯卡热门片上座率惨得像无人问津的街边小摊,反倒是《哪吒2》有点人气。影院一看数据,慢慢加了点排片,完全是生意经,没啥阴谋论。所以别老想着“翻四倍票房”,这就好比开店,货铺太多卖不出去,最后砸手里,那才是真惨。
为啥没“出圈”征服老美?
《哪吒2》在北美票房上限,也就是华人这550万人的市场。想再往外扩,难啊!为啥?咱先看看人家《卧虎藏龙》,2000年票房1.28亿美金,那时候票价还比现在低一半。它从剧本阶段就考虑老外接受度,中美编剧反复打磨,既有中国味,又不让老外看得云里雾里。再看《哪吒2》,文化浓度高得像一锅浓汤,咱中国人看哪吒,那是自带童年回忆和《封神榜》背景,老外呢?啥也不知道,字幕还来不及读完,剧情就飞过去了。
《综艺》杂志的影评人说得好:“想搞懂细节,得多刷几遍,还得拿个小本本记笔记。”故事主线倒不复杂,亲情、成长这些普世主题老外也能get,可那些支线和彩蛋,简直是“文化深水区”,没点中国背景的观众直接懵圈。
再加上发行策略也不够“国际化”。没英文配音版,少了一大票能带着全家来看的观众;宣传也没砸钱,影院里连张海报都找不到。片名“Ne Zha”对老外来说跟乱码似的,哪有“Harry Potter”那种勾人好奇心的魔力?我还听过老外把“哪吒”念成“忍者”(ninja),真是哭笑不得。
有没有翻身的机会?
其实《哪吒2》不是没潜力。少数老外看了,反馈还挺正面,视觉炸裂、感情真挚,这些他们都吃得下。要真想“出圈”,得学学人家。宫崎骏的片子有英文配音,迪士尼还请大牌配音,预告片剪得老外一看就心动。《哪吒2》要是有个英文配音版,字幕再多加点括号解释,再砸点钱做宣传,保不齐能多拉点非华人观众。
至于奥斯卡?别指望了。最佳动画片评委爱那种“做减法”的文艺范儿,《哪吒2》这种“加法做到飞起”的风格,不太对胃口。不过话说回来,它在国内影史的地位已经稳如泰山,票房都快追上《阿凡达》了,还要啥自行车?
结语:哪吒威风,路还长
《哪吒2》在北美没被打压,也没被捧上天,就是实打实靠华人撑起了一片天。1800万美元看着不多,可在华人圈里已经是大杀四方。想征服老美?光靠热情不够,还得有点策略和钞票。咱的小哪吒这次算是在西部世界站稳了脚跟,下一步,日本上映在即,全球票房第六宝座也在招手。未来咋样,谁知道呢?说不定哪天真能让老外也喊一句:“Nezha,牛啊!”
怎么样,这趟北美冒险够不够精彩?小哪吒的故事还没完,咱接着看他怎么闹腾全球吧!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