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常识网生活常识网生活常识网

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一枪击毙毒枭,“一手拿枪一手拿笔”的警界英雄还有哪些故事


吕铮:北京公安、80后作家、中国作协会员,全国公安文联会员,连续五届获得金盾文学奖。一手持枪,一手执笔,以多年奋战一线的实际经验,描绘人民警察的风云故事。《藏锋》是吕铮最新一部力作,以多年从事文职工作的“字警”谭彦为主角,勾勒出海城公安追捕毒贩的无畏与牺牲,以及基层警察属于普通人那一面的喜怒哀乐。

-01-

文字的力量是什么?是记录真实,还是粉饰太平,是直指公义,还是扰乱人心。

虽都说以笔做刀,更显得张狂肆意,但对干了十六年“字警”的谭彦而言,他很明白,那只是一份工作,以及他需要利用这份工作去做出点“成绩”,就像大多职场中人心照不宣“干得好不如说得好”,那一声比一声更有力的音节,其实不见得含有多少真诚。

《藏锋》前半段多次出现的一句“好的讲话稿是有灵魂的,读起来要有灵性,要像跃动在山间的溪水般轻盈,要像头顶响雷般振聋发聩。”

可读者都看得出来,此时的谭彦自己都好像缺失了大半灵魂,多年案牍工作,他养成了一种近乎膝跳反应的直觉,写出的讲话稿该在哪里停顿,该在哪里升温,该在哪里不漏痕迹地拍一拍领导马屁,又该在哪里填充进避重就轻的虚词,无论文章如何行云流水、蓬勃昂扬,谭彦本人都无可避免的越加滑向虚无和空洞。

故事也正是随着谭彦逐渐迷失的人生开始的。海城市为打击毒贩创立“亮剑”行动,一线警察加班加点、通力协作,越加让谭彦发觉自己文字工作的割裂感,与此同时,由他牵头负责的大会也在缉毒行动失败的当天,被搞得一团糟。

-02-

接连三次挫败,都发生在谭彦正志得意满的前夕。

第一次是他终于在工作闲暇之余,想起来与爱人玩一玩浪漫,不走心地准备好一朵廉价的花,提前下班赶去爱人单位楼下预备给她一场“惊喜”,却不料发现多年未曾真正亲近的妻子早已投入另一个男人的怀抱。

没有痛恨,没有怨毒,其实谭彦心里明白这份十多年的夫妻同路,早已经不可遏制地走向暗淡,原因倒也简单,一个人总是忙着加班升职,另一个总是在原地等待,感情这东西并不比花果蔬菜保鲜。

这是对谭彦家庭层面的否定,无论他如何步步登高,在儿子心里,最好的爸爸也不是他,而是一个可以把相框挂到墙上,会带孩子去露营的幻影。

第二次发生在报告大会上,作为宣传处的牵头负责人,谭彦力排众议,决定让烈士家属亲自上台作为压轴,他那时满脑子都是要把大会办出新意,办得漂亮,却没有考虑到烈士的孩子在这样的日子里朗读父亲写的信,是对悲痛怎样的践踏。

苏轼说自古文人作诗写词“语不惊人死不休”,此时的谭彦又是何其相似,他一心想着憋个大成绩,只能剑走偏锋,不说无所不用其极,但也犹如魔怔。事件结果更是戏剧化,烈士家属在台上精神崩溃,在各级领导与媒体记者眼前控诉起工作压垮了她的丈夫,表彰会变成了批斗会,谭彦谨小慎微了十六年,一朝尽毁。

这是对谭彦工作层面的否定,没有人质疑他的能力和热情,只是大家心里又明白,他被政绩裹挟了,又忘却了人情。

第三次是在颁奖典礼之后,谭彦初入特警队就意外在一次行动中击毙毒枭,这对前半程都在拿笔杆子的一个字警而言,可谓是巨大的成绩。

谭彦可能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始终求索的“荣誉”,会在被“贬谪”的地方生根发芽,用峰回路转来形容谭彦的职业生涯丝毫不为过。这个“一手拿笔杆,一手拿枪杆”的形象,成为整个警队的标杆,即使是曾经不对付的廖队长也对此敬佩连连。

可后来,谭彦才意外发现,那颗打死毒枭的子弹并不来自他的枪膛,这一切都藏在一场巨大的阴谋之下。如果说前两次的挫败都是被动降临的,那么这一次谭彦则选择了主动站出来承担,他向上级坦白收回对自己的奖励,这并不是对“荣誉”的否定,而是一次重新的解读——

荣誉是褒奖,不应该是包袱,是责任,不应该是累赘,是使命,不应该是头衔。尽心尽责的老陈牺牲了,始终乐观的浪哥牺牲了,还有无数默默奉献却没有姓名流传的警察,他们才是应该被铭记的可爱的人,而自己不能,也不该如此轻松地站在这里收获一切。

因为在荣誉之前,还有许多更重要的东西,就像在那个被常常玩笑话地称呼“谭荣誉”,或是他人恭维尊敬的“谭处长”之前,他谭彦首先是一个曾在国旗下郑重宣誓的警察,和堂堂正正的人。

-03-

理念的转变、自我的成长,在不再年少的主角身上画出一道弧光。通过在特警队的挂职,与队长廖樊的“文武”之争,以及与战友共经生死的任务考验,谭彦彻底完成了人至中年的大拐弯,他丢掉了一直以来的文人包袱、官话套话,找回了多年未有的热血与冒险,找回了潜藏在记忆和时空邮件里的少年心气。

这种性格的融合与转型,相似于《亮剑》中老李与政委的碰撞,同样是“秀才遇到兵”的设定,同样从对立磨合为亲密,只不过《亮剑》里更多是惺惺相惜,而《藏锋》里却是实实在在的人物成长:

廖队长从抓训练不抓政工的莽汉,成长为会做动员、会考虑队员情绪、遵守政治纪律的真正尖刀;小吕从一心只为镀金然后离开的高材生,开始主动加练敢于承担责任;王宝从眼里只有比赛没有纪律的木头人,变得更开朗而乐观。

还有许多不显山露水的东西也在悄悄改变着,比如操场的训练口号从“锻炼身体,准备挨打”变成了“忠诚、尽职、勇敢、风险”,这是个人主义向集体主义的成长,是人民警察之所以成为强大队伍的佐证;

比如谭彦写作时听的曲子从《行星组曲》变成了《命运交响曲》,前者代表的是稳重,是运筹帷幄,而后者表现的则是热情,是恢弘磅礴,这种心态上的蜕变,正预示了谭彦重新开始人生的勇气;

比如行动的计划从“亮剑”变为“藏锋”,前者是明知不敌也要亮剑的冲劲,后者则是藏智藏势的隐忍,每一次冲锋都需要谋而后定,不然满心斗志只会成为一腔孤勇。

一个连环缉毒案,让“字警”放下了笔杆子,走上了前线,回头来看,当初那个挂职的决定,无论是明升暗降,还是领导帮扶,都最终成就了一个更好的谭彦和更好的特警大队。

谭彦需要一些确切、真实的东西来填补他内心的空洞,那些东西难以用文字去准确书写和表达,但经历过的人又都会感同身受,那东西叫兄弟、叫爱情、叫责任、也叫牺牲。

有一句不记得哪里听来的话这样说道——“要与肝胆人共事,要从无字处读书”,曾经的谭彦执着地认为自己的文字最有价值的地方,在于可以引领和调动听众的情绪,他就像个指挥家,总能在最恰当的时候拨动人们感动的心弦,直到如今他才发现,最动情处是自然流露,是语不能言,是在人心之间。

特警大队里这帮远离官场曲曲折折的少年人让他终于可以卸下伪装,露出久违的真相,也让他收获了十多年不曾有过的怦然心动。

而特警大队也正因为有了这位政工得力、善于表达的政委,才成为智与勇并行的铁血队伍,也让更多人看到和听到他们的辛苦与付出。

-04-

其实换言想想,我们也该感谢有吕铮这样的作者,以笔墨的力量,让读者们走近警察的世界。

《藏锋》作者吕铮

警察出身的作者吕铮很巧妙地塑造了谭彦这个角色,在其身上安排了诸多特质——不上不下,正值事业上升瓶颈期与家庭关系疲惫期的年纪;被官场文化侵染又能保持自我底线的心理;同事、领导、下级、丈夫、父亲复杂交织的身份;要实现价值又不得不为了成绩进行妥协的自我;冒险于一线又难以被民众捕捉到的工作性质与细节。

很难说,故事中呈现的这种现实与理想的矛盾、意义与付出的矛盾、事业与家庭的矛盾,不是广大民警真实生活的写照。

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更多警察们在生活中的另一面,有些人脱下制服卸去盔甲还不过是刚入社会眼神稚嫩的孩子,有些人从畏苦畏难一路磨砺成为能被信任的同袍,有些人为了大家舍去小家默默将苦与痛埋在角落,有些人除了矫健的身手和为之流下的汗水,也有普通人的嬉闹、欢笑、与渴望爱与被爱的小小心思。

当一个群体被一个共同的名字所指代,提升的是那个名字的重要与荣耀,而消解的则是他们关于个体的喜怒哀乐,这是他们的选择,但在我们这里,不能成为应该。

所以总该有人去记录下什么,当我看到那个有着退缩情绪的年轻战士也叫做吕铮的时候,不免心头窃喜,作者或许也就是在用这种方式提醒我们,这些故事不仅仅只是故事而已。

这就是“看见”的力量,因为看见所以理解,因为理解所以包容,因为包容所以接纳。这也是“文字”的力量,不在高山流水,而在真情流露。

(来源:公众号 灼见)

#陇上禁毒在行动##甘肃禁毒#

打赏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一枪击毙毒枭,“一手拿枪一手拿笔”的警界英雄还有哪些故事》
文章链接:https://www.freety.cn/yingshi/yqjbdxysnqysnbdjjyxhynxgs.html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