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常识网生活常识网生活常识网

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张干曾要开除毛泽东,建国后穷困潦倒,毛泽东慷慨解囊拿稿费接济

毛主席

1967年1月2日,湖南一位83岁老人将儿子叫到床边,对他一再嘱咐道:“你替我给毛主席写一封信,感谢他这么多年对我的照顾,当年在学校那件事是我对不住他了,请他多多谅解我……”说完这句话,老人永远地闭上了双眼。

无独有偶,早在1950年国庆节前夕,毛泽东同窗、时任湖南一师校长周世钊来到长沙妙高峰中学看望这位老人。周世钊即将去北京参加国庆观礼,询问老人有什么话要带给毛泽东,老人心中五味杂陈,他叹息了很久,只说了一句话:“你代我向他问好吧,其他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老人名字叫张干,曾是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校长。1950年10月5日,毛泽东在中南海设家宴,专门宴请当年第一师范的老师和同学,成员包括徐特立、王季范、谢觉哉、熊瑾玎和周世钊等人。席间,大家谈到了当年第一师范的老校长张干。

当毛泽东得知张干一直从事教育方面的工作,他感慨地说:“张干这个人很有能力,30多岁就当了一师校长,不简单。原来我估计他要向上爬,结果没有。解放前吃粉笔灰,解放后还吃粉笔灰,难能可贵。

毛泽东还带着几分自责的口吻说:“现在看来,当年赶走他没有多大必要。每个学生多交10元学杂费,不能归罪于他。至于多读半年书,有什么不好呢。”毛泽东早已释怀,可张干直到去世还在自责愧疚,这又是为何?一切都要从毛泽东进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习说起。

湖南省立第一师范

1913年,正在图书馆进行自修的毛泽东被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的一则招生广告所吸引。这所学校以培养合格的小学教师为目标,共5年学制,预科1年、本科4年。不仅不收学费,还补贴一部分制服费。

毛泽东认真分析了自己情况,认为自己最适合教书,决定报考第四师范,结果以第一名的成绩被这所学校录取。也是因为读第四师范,毛泽东和周世钊结识,两人同住一个宿舍,上课在一个教室。

如果我们回顾毛泽东整个人生道路,会发现进入第四师范学习是最关键的一步。因为,就读第四师范让他“跳进了一师。”1914年春,湖南省公署教育厅根据当时师范教育的需要,将第四师范合并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于是,毛泽东等300多名第四师范的学生进入第一师范学习。根据安排,第四师范春季招收的学生和第一师范秋季招收的学生均编入一年级,分别编为6、7、8、9、10等5个班。在这所对毛泽东影响极其深远的学校里,他很快将大放异彩。

毛泽东的刻苦学习在第一师范刻苦学习是出了名的,在该校青年毛泽东纪念馆里,我们还能看到毛泽东当年读的一些书,其中很多书上都是密密麻麻的笔记。在第一师范校史上就记载:“毛泽东在一师五年半的读书期间内,所写的《讲堂录》、《读书录》、《随感录》、《日记》和抄本就有一大网篮。”

毛泽东年轻照

当时毛泽特别喜欢一本名叫《伦理学原理》的书籍,它共10万字,是德国哲学家鲍尔生所著。毛泽东将这本书反复阅读,最后在上面留下了12000多字的批注,书后来被一同学借走,直到30多年后才被周世钊找到带去北京还给毛泽东。毛泽东认真翻阅,高兴地说:“我当时喜欢读这本书,有什么意见和感想就随时写在这本书上,现在看来,这些话有好些不正确了。”

在毛泽东看来,在第一师范读书是很快乐的,这里有最优秀的老师,让他畅游在知识的海洋里。也是在第一师范,毛泽东和张干开始了长达50多年的交往。张干,名攸凰,字次伦,光绪十年(1884年)出生,清代新化县坪上(今新邵县坪上乡)人。

张干早年丧父,母亲多病,靠着兄长卖豆腐为生。年龄稍长后便半工半读,张干读书刻苦,乡民称赞道“苦读如张干,何愁不成才!”张干后来以优异成绩考入湖南省中路师范学堂,毕业时授予“举人”、“经魁”匾牌,还破格留校任数学教员。

1914年3月,湖南省中路师范学堂改名为“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张干担任校长。张干可能没想到,很快他将遭遇担任校长后的最大危机。1915年6月,湖南省议会对全省学校颁布了一项新规定:从秋季开始,每个学生须缴纳10元学杂费。

张干

可能很多人认为10元钱不多,可在那个年代,10元钱对很多家庭是一笔非常可观的收入,何况很多学生原本就来自贫寒家庭,他们没有钱读书。第一师范校内宣传栏上也很快贴出这则通知,结果立即遭到家境贫寒和得不到救济的学生的强烈反对。

尤其是原本来自第四师范的学生反对声更大,最开始他们不需要学费,来到第一师范后还要多读半年预科,这意味着要多交半年学杂费。面对学生的不满,张干坚决要收取学杂费,一石激起千层浪,各种关于他的谣言层出不穷。

这里面有一种谣言让学生们最为气愤,有人说收取学杂费是张干为讨好当局主动提出的,为了就是自己能升迁。学生的思想相对单纯,于是校内掀起了一场要驱逐张干的学潮,无数学生都参与其中,大家罢学罢课。

这些学生自发组织起来后,他们凑钱印刷传单、公开演讲,揭露张干“不忠、不孝、不仁、不悌等有违背人伦的劣迹”,企图通过舆论压力来搞垮张干,让湖南省政府把他撤职。毛泽东起初没有参与这场学潮,当他看了很多传单后,发现都没有击中张干的要害。

湖南一师湘潭学友会合影(二排左三为毛泽东)

毛泽东对大家说,“要想赶走张干,靠谩骂是解决不问题的,关键在于批评他如何办学不力这件事上。”大家一致认为毛泽东说得对,加上他的文章写得好。同时,毛泽东富有反抗封建专制的精神和具有非凡胆识,天生具有领导和创造的才能。

大家就推举他起草了一份《驱张宣言》。这篇宣言写得荡气回肠,毛泽东在文中批评张干对上如何奉承,对下、对学生专横,他办学无方,耽误青年。《驱张宣言》写完后,毛泽东等人连夜带出学校请人印刷出来,次日在校内广为散发。

《驱张宣言》散发后,直接把学潮推向了最高潮。张干非常生气,他让学校教务处列出“带头闹事”的学生名单。这份名单以毛泽东为首,共有17人,张干准备以校长的权力开除他们。

毛泽东等学生开始反击,他们找来杨昌济、王季范等老师劝说。张干收回了开除毛泽东等学生的想法,可还是给17名学生每人记了一次大过。学潮并没有因此平息,毛泽东等人继续反抗张干收取学杂费的举措。

毛泽东最早的一张照片

这次学潮最终惊动了省教育司,他们派出督学前来第一师范学校调查情况。愤怒的学生便向督学慷慨陈词,督学一看,张干继续当校长可能要出大乱子,于是就把张干调到湖南省邵阳市省立六中,后来又回到长沙妙高峰中学任教。

就这样,张干成为湖南第一师范校史上开除学生未成功,反而自己“被开除了”的校长,结果只得卷铺盖走人。毛泽东从第一师范学校毕业后,投身了轰轰烈烈的革命行动,张干则继续教书育人。按理,毛泽东和张干很难再有联系,可历史总是耐人寻味。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立即向远在延安的毛泽东发出来重庆“和平谈判”的邀请。明眼人都知道,蒋介石这是“假和平,真内战”,中共中央起初建议毛泽东不必理会。就在此时,张干不知道怎么回事,竟然给毛泽东发出了一封电报。

张干以老师的名义“告诫”毛泽东:“延安,毛润之学弟勋鉴:抗日获胜,建国弥艰,万恳应召赴渝,赞襄国政,幸勿固执,致失人望。”张干为何要这样做,也许无人能解答了。新中国成立前夕,张干因身体抱恙,辞去了省立六中校长的职务。

回到家乡后,张干靠着之前的积蓄购买了一份田产。张干想法很简单,守着这份田产生活,可惜土改中他被划成了地主成分,所有田产都被收缴分出去。张干生活一下子陷入困境,走投无路后,他再次回到长沙妙高峰中学任教。

毛泽东和蒋介石、赫尔利合影

尽管如此,张干微薄的工资根本无法维持一家人的生活,有时候竟然无米下锅。熟悉张干的人很同情他,建议他给毛泽东写信。张干也想过,可一想到当年要开除毛泽东,加上后来写了“一封不合时宜的信”,他犹豫了,于是就出现了本文开头那一幕。

当毛泽东称赞张干“难能可贵”时,周世钊则把张干现在的情况告知毛泽东,并告知张干身体很不好,整日卧病在床,全家人靠着他的微薄工资生活。老校长全家生活如此困难,为何到现在才告知?毛泽东有点生气,他对周世钊说:“哎,你怎么不早说啊?对于张干这样的老教育家,应该照顾,应该照顾!

当周世钊回到长沙后,第一时间告诉张干,政府很快将救济他,并把毛泽东对他的评价告知。10月11日,毛泽东亲自给湖南省政府主席王首道写信:

张次仑(即张干)、罗元鲲两先生,湖南教育界老人,现年均七十多岁,一生教书未做坏事,我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张为校长,罗为历史教师。现闻两先生家口甚多,生活极苦,拟请湖南省政府每月每人酌给津贴米若干,借资养老。又据罗元鲲先生来函说:曾任我的国文教员之袁仲谦先生已故,其妻七十岁饿饭等语,亦请省政府酌予救济。以上张、罗、戴三人事,请予酌办见复,并请派人向张、罗二先生予以慰问。张、罗通讯处均是妙高峰中学。戴住新化,问罗先生便知。顺致 敬意!毛泽东

周世钊

王首道接到信后,立即着手安排,他先后两次派人将1500斤大米和50万元(旧币,折合新币约50元)达张干家中。对于无米下锅的张干来说,无疑于雪中送炭,他感动得热泪盈眶,双手颤抖。10月30日,张干含泪给毛泽东写了一封感谢信:

润之吾弟主席惠鉴:敬启者,近接懋斋(田士清)、惇元(周世钊)诸弟及吾弟致汉溟(罗元鲲)先生函,深感吾弟关怀干的生活。干服务教育界四十二年,小有储蓄,已为去岁秋征及今年减退消耗殆尽,不得已来省教书,又复旧病浚发,卧床月余,几无以为炊。幸王省主席奉吾弟之命,厚赈兼金。经国万机,不遗在远,其感激曷可言喻?今乡里既不可居,省垣又难工作,六口之家,贫与病迫,无实至为可虑。

本年二月十六日,闻吾弟签订中苏条约,当时曾作贺函,闻未收到,兹另纸补呈,敬希钧鉴。专此布谢,并颂政祺。

信件发出后,张干日夜期盼毛泽东回信。11月14日,毛泽东回信一封,再次对张干表示了关心之情。收到信当天,张干召集全家,当着大家面将毛泽东回信大声读了一遍:

十月三十日惠书,并为中苏条约致贺一函,均已收到,甚为感谢!生活困难情形,极为系念,已告省府有所协助。

这是张干首次收到毛泽东直接写给他的信,他对全家人说:“你们可知道,当年我可是给毛主席记了一个大过呢。也只有毛主席有如宽阔的胸怀!”张干没想到更激动的事情还在后面,1952年国庆前夕,他接到了毛泽东邀请他赴北京参加国庆观礼的通知。

毛泽东和张干、罗元鲲、李漱清等人合影

当年9月26日,毛泽东在中南海亲切会见了张干、罗元鲲、李漱清等,并共进午餐。饭桌上,张干被毛泽东安排在贵宾的座位上。席间,张干向毛泽东检讨了当年在第一师范所犯的错误。毛泽东则摆了摆手说:“我那时很年轻,看问题也很片面。过去了事情,不要提它了。

毛泽东还把两个女儿李敏、李讷喊到现场,告诉女儿:“你们看看,这就是一师老师,你们经常对我说你们的老师怎么好,这是我的老师,他们也很好嘛。”一番说辞,让现场气氛陡然轻松起来。

在北京期间,毛泽东陪着张干等人参观了中南海,还邀请大家一起看了电影。考虑到张干身体不好,毛泽东还派卫生部副部长傅连暲为张干检查身体。毛泽东跟张干等人合影留念时,他发现张干的衣服破旧,他又拿出稿费给老校长购买了大衣、布鞋等10多件生活用品。

等到了国庆节时,张干还被邀请登上了天安门城楼。这是一个巨大的荣誉,张干做梦都没有想到,自己这个学生有如此博大的胸怀。对于张干晚年的生活,毛泽东依旧非常关心。1952年10月,毛泽东在当年第一师范的数学老师张有晋希望留京工作的来信上批示:

请罗迈同志(即时任中央统战部部长李维汉)酌处。如留此人在京,则张干、罗元鲲亦有请求留京之可能。

李维汉

11月,毛泽东又在张干希望进中央文史馆的来信上批示李维汉:“此人是前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校长,国民党时期没有做过坏事。请考虑是否可以加入文史馆。”李维汉找到张干、张有晋和罗元鲲三人谈话,罗元鲲希望回湖南,张干和张有晋则表示留下来。

毛泽东本人是持保留意见,他考虑到张干一家六口吃饭,加上北京生活水平较高,靠他的工资很难生活。于是,毛泽东会见张干、张有晋,一番劝说下,两人同意回到湖南工作。张干回到湖南后,先是被聘为省军政委员会参议室参议,后被聘为省人民政府参事室顾问。

虽然不是高薪工作,可加上一些补助,张干一家人的生活也算得上是衣食无忧。1963年初,病卧在床的张干再次给毛泽东写信,希望主席帮忙能将他的外孙女从山西调回长沙工作,给自己送终。

毛泽东再次表达了对老校长的关心,当即在来信上批示:“请中央组织部通知山西省委,酌情处理。写信人张干,是我四十五年前师范学校的校长,现年大约八十以上了。”同时,毛泽东还致信周世钊,让他代表自己去张干家谈探望一番,如果有生活困难,立即写信给他。

毛主席

60年代初,当时我国正遭遇“三年自然灾害”,人民群众生活艰难,张干家情况也很不好。周世钊将张干情况汇报后,毛泽东立即回信一封,并附寄2000元,让他转交给张干。当时2000块钱可是一笔巨款。毛泽东如此关心老师,怎么不令人感动?

毛泽东对恩师们的教诲终身不忘,对张干如此,对其他人依旧如此。然而,张干直至病危都无法真正做到释怀,于是临终时告知儿子,一定要替自己给毛泽东写一封信,表达内心的愧疚之情。

打赏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张干曾要开除毛泽东,建国后穷困潦倒,毛泽东慷慨解囊拿稿费接济》
文章链接:https://www.freety.cn/yingshi/zgzykcmzdjghqkldmzdkkjnngfjj.html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