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形体礼仪讲座总结 第1篇
关键词:设计素描;理性思维;实践
现代艺术设计的目标,不仅是反映物质世界,而且要表现精神世界。作为艺术设计的基础课程,设计素描培养学生对自然、人工等各种形态的解构、变异、重构、发展、延伸的能力,从而实现对形态的科学认识和主动创新。用素描的形式表达事物的形态,强化形态语言与形态意识,并在此基础之上加强创造力和想象力,把基础造型训练同专业设计相结合,让学生艺术地感知、科学地思考。因此,设计素描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而且要培养学生对形态的解析、变异、重组、繁衍、归纳、总结的理性思维,以达到对形态的形象感知、理性认识和主观创造。
一、目前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的现状分析
1.基于学生现状的分析
在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中,设计素描作为必修的专业基础课,通常被安排在学生进校的第一个学期开设。学生刚经历过高考的考前培训,思维与技法往往形成了固定的模式,即在规定的考试时间内表达出符合高分要求的作品。于是,部分学生按照以往的套路,重复训练某种风格或技法,画任何物体都是同一个标准。进入大学以后,他们面临的是截然不同的领域——设计。设计是一种思想,也是一种技能,并没有一种固定的模式或套路可循。学生如果缺乏客观分析对象、主观处理与理性思考环节,就会阻碍创意与个性表达,更不利于后期专业课的开展,难以达到为专业课奠定基础的目的。
2.基于课程教学改革现状的分析
鉴于部分艺术专业的学生具有以上情况,近年来,各艺术院校的基础课教师也逐渐意识到这个问题,并针对设计素描教学开展了一系列改革与研究,但大都以创新思维或创意设计为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作为设计素描课程教学的关键。有些教师认为创意与理性是不相干的,事实上,创意并不是凭空而来的。设计师借助理性的分析、提取、归纳、总结与综合等方法,结合市场需求,从独特的视角出发创造新颖的形态,引起人们的共鸣。因此,笔者认为,创意思维的培养,应该从理性思维出发,否则就会变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设计素描实践教学中学生理性思维的培养
1.观察方法的训练
观察不只是通过眼睛简单感知周围的世界,还需要设计者用心思考和发现,通过一定的方法,利用独特的视角发掘事物的美,进而加以提炼和总结,表现出各种艺术形式,让人们发现平时司空见惯的物象其实存在各种震撼人心的美,进而触动人们的心灵,得到人们的认可和赞同。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人们的生活中充斥着各种不同形式的美,从自然到人工,从宏观到微观,从外形到结构。学会发现和欣赏,敏锐地捕捉各种美,才能让多彩的美呈现在人们面前。发现美的根本途径是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观察能力是设计师成功进行设计素描创作、完美表达思想的必要条件。
(1)敏锐捕捉物体特色,体会、对比、分析、总结其主要特征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设置相应的游戏环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洋葱为例,让学生逐一表达洋葱的主要特征,大部分学生都能观察到洋葱表面光滑匀称的肌理特点,有的学生则能从俯视或仰视的角度发现不同的视觉效果。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做菜的经验,把洋葱切开,发现洋葱的形式美。不同的切法可以获得完全不同的造型或肌理,从而多角度、多层次地表现洋葱的特征。
(2)从宏观到微观,从不同角度观察
随着科技的发展,卫星拍摄和无人机拍摄等技术为艺术设计不断融入新的元素,将我们的世界更具体、更宏观、更立体地呈现出来,使人们能看到各种视觉“大片”。而突破人的肉眼局限和观察习惯,还有一个精彩而丰富的微观世界,其中蕴藏着各种令人震惊、奇妙的视觉之美。
2.通过一系列课题训练,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
设计素描的目的在于建立一种直觉基础上的理性主义:观察与批判,思索并记录。它不应拘泥于以往的审美范畴,而应选择不同的题材、感受不同的情感和审美,利用不同的媒介与手段,创造空间与形体。社会发展的物质形态在不断改变,各种媒体技术在飞速发展,设计的观念和技巧也在日益变化,这些都给设计素描带来了强烈的冲击。设计素描的创造性是无穷无尽的,更多新的造型与形式语言等待我们发掘,也需要我们用分析和审视的眼光感知一切客观物象。
(1)结构素描的训练
在设计素描课程中,结构素描是从理性客观的角度分析物象的外部特征与内在结构之间的关系。外部特征的呈现受内部结构的影响。因此,学生在训练过程中,需要理性客观地分析物体的结构,透过现象观察其本质特征,对所呈现出来的现象做到有意识地取舍,留下关键性、根本性的结构特征,舍弃偶然性、非本质性的结构特征,运用透视原理表达和处理线条。通过素描基础理论对物体进行分析,能够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造型能力,帮助其形成准确的空间意识。
(2)表达形态的表象特征
医院形体礼仪讲座总结 第2篇
[关键词]美术教育;素描教学;教育探索
一、美术教育专业素描课程教学现状
高职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培养方向是小学美术教师岗位,学制三年,除去见习、实习等一些在校外的实践教学时间,在校内学习时长大概是两年半,在这两年半里要学习素描、水彩、水粉、油画、国画、美术鉴赏、设计基础、儿童美术创作、手工等大量专业基础课程,分配到每门课程上的学时少任务紧。而单招政策的推行,又导致了许多学生入学前美术基础非常薄弱,甚至有零基础的学生出现。在这样的招生与教学环境下,素描作为造型艺术的基础,更加凸显出它的重要作用。素描作为美术造型的基础,一直在整个美术学习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目前,高职院校里的美术考生素质良莠不齐,许多学生为了高考临时进行美术训练,这样就为应试性素描提供了存在的环境。应试性素描的功利性和危害,导致考生在进入大学后很难接受系统的素描训练。还有一部分单招的学生因为基础薄弱而无法正确表现出画面的内容和结构的情况,在静物绘画时无法准确表现物体的形体,物体的结构塑造模糊不清,光影的表现似是而非,空间的表达无能为力。而素描基础没有打好,又会给后阶段的其他教学造成困难,因此素描课程教学首要的任务就是解决好学生对结构的理解和造型表现的能力。
二、美术教育专业素描教学中遇到的突出问题
(一)一部分学生素描应试痕迹严重,甚至在写生课上不乏默写。对这类学生的素描作品进行研究,会发现该类学生通常无视对象的个性差异,每幅作品特征都极为雷同。这种现象是由于学生在考大学前老师一味强调针对考试的默写和死记硬背、强调程式化的作用而造成的。而学生一旦接受了这种呆板的程式化,观察力和创造力便会大幅下降,甚至停滞不前,对学生今后的绘画技法与审美能力的提高都产生极大阻碍。大学素描课上,对应试性素描的纠正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首要任务,要修正学生死记硬背的习惯,就要引导他们使用正确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
(二)单招学生专业基础薄弱,难以达到正常教学的要求和完成岗位培养所需要的教学任务。近年来,高职学校单招政策的推行,让一部分本身美术基础非常薄弱的学生也能进入美术教育专业学习。在此现状下,老师只能一再降低教学要求,学生也会因为自身能力的缺乏丧失自信,进一步影响到学习兴趣的培养。长期如此,会无法达成培养目标中要求的任务,培养不出合格的小学美术教师。
(三)素描教学学时短、任务重,学生既无法在短时间内掌握所有的学习模块,也无法把其中任一模块学好。看似庞杂的教学任务中,真正对学生素描能力进行有效培训和提高得非常有限,这样既没有最合理高效利用学时,又给学生的素描学习增加了更多的负担和阻碍。
(四)学生普遍美术技法理论水平不高,和素描息息相关的相应学科,如《艺用人体解剖学》《透视学》等学生均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导致他们无法用先进的美术技法理论知识指导自己进行绘画创作和检验自身的画面。在素描学习中,还经常会犯一些透视的低级错误,整个画面看起来怪异扭曲,对三维空间的表现和塑造有很大的影响;同时,也因为对相关的解剖知识不了解,表现人物的时候对人体的比例、动态、骨骼、肌肉、人体的形体结构等一筹莫展,完全无法正确而系统地画出人物素描来。
三、当前招生与教学环境下对素描教学的改革与探索
怎样在现状下出色地完成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培养出符合小学美术教师专业标准的学生来,是当前高职美术教育专业面临的巨大难题,也是素描教学不能回避的问题。我们应当顺应时代的步伐,以为国家培养出高水平的小学美术教师为目标来进行课程改革。素描作为美术教学的基础课程,要更加地在课程改革中先行一步,结合后续的课程,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改革方案来。
(一)针对单招的部分学生,因材施教
单招的学生没有美术基础或基础薄弱,在素描课堂教学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到这部分学生的基础和接受能力,因材施教,制定适用于他们的教学方法,注重基础培养,从最基础的构图、块面转折、明暗变化等开始塑造几何形体。从几何形体的临摹开始,逐渐过渡到几何体写生、静物临摹、静物写生、石膏头像等。在课外要对单招的学生做更多的辅导,留下一定数量的课外作业要求他们完成,并且要求学生把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都进行总结和思考,然后由老师组织一起讨论和解答。
(二)让素描与解剖、透视课程充分融合,摒弃考前的应试教学模式
素描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地、深入地、扎实地掌握造型能力的重要环节。随着近年来我国综合国力和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美术专业招生与日俱增,美术热重新兴起,市场对美术考前培训的需求越来越大。素描作为美术专业入学考试每年必考的重要科目,越来越受到考生们的重视,然而在这巨大的商机与市场需求之下,考前美术培训机构与部分中学的素描教学逐步偏离了美术教育与素描教学的本质。这种应试素描教学以速成、分数为终极追求目标,只追求醒目的画面效果而忽视物体的结构,只要求死记硬背而忽视个性的表达,只注重应试的成绩而忽视长远的发展。素描的应试教学最明显的弊端就是写生能力薄弱,表现形象单调,过分依赖于“默写”,画出来的物象“千人一面”。这样一来,很多高考时成绩优秀的学生在入校后因为没有美术发展的驱动力,逐渐对美术失去兴趣和信心,最后只能勉强应付学业,毕业后草草转行。对于这样的学生,要在素描课堂教学中充分结合解剖学与透视学知识,指导学生摒弃他们熟悉和依赖的默写,从而使用正确的观察方法,在理解物象形体结构与空间结构的基础上处理画面,达到对象结构和表现语言的统一。除了共性之外,能够表现物象的个性,每一副画面都生意盎然。
(三)尊重学生的特点,鼓励学生大胆表现个性
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素描练习,不应该只是单纯地描摹和再现对象,还应该有能力进行艺术的再现。素描时描绘的对象,不仅仅作为物象的某个结构部分,同时还是画面的组成部分,画对了固然是重要的基础,还要看看画面是否有表现力。表现往往就体现在线条、黑白灰调子、概括物象和画面构成上。每个学生的性格与偏好不同,往往对画面的偏好也会不一样,在对一个班级进行素描教学的时候,老师不能要求他们表现出来的画面都是统一的,而要鼓励学生挖掘更深层次的审美倾向,勇于表达自己的个性。以人物头像为例,有的学生喜欢用大的黑白灰块面来概括,有的学生喜欢用线条来表现神态与质感,还有的学生更喜欢研究画面的构成与人物的内在结构,这些方向都是可以进行鼓励的,艺术教育本来就是追求个性,素描课程也不需要把学生教成同一个模样。高职的美术教育专业学生,作为未来的小学美术老师培养对象,在更加自由和个性化的教学理念下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未来走上工作岗位也能更包容和鼓励小学生在美术课堂上展现个性,更好地开发他们的想象能力与表现能力。
(四)利用信息时代的特点,除了常规课堂写生之外,带领学生多欣赏优秀作品并引导他们进行思考
高职学校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进校时往往专业基础并不够好,对美术史、绘画流派与画家尤为陌生。在素描课上,除了教素描的表现方法与造型知识,还要引导学生了解与欣赏不同画家的素描,探索这些画面的表现形式与绘画语言,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思考。
(五)结合后续的油画与国画课程进行素描教学改革,融入线描基础的内容
高职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比较繁重,在校学习时间又只有两年多。为了合理利用在校时间,美术教育专业素描课程应该结合后续课程大胆进行改革,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为学生的下一步学习打好坚实基础。素描课程改革可以结合国画、油画等课程的需要来进行,例如加入线描基础内容。在初期素描教学时,就适当融入部分线描基础内容,让学生理解用线造型的方法和规律,从而更好地达到素描要求掌握的空间与质感要求。高职美术教育专业旨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具备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在以此为宗旨而实行的教学体系中,素描教学是重要的基石。新时期,高职美术教育专业在面临巨大机遇的同时,也要应对巨大的挑战。因此,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专业应该针对专业自身的特殊性制定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转变教学理念,培养出应用型、创新型学生,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邹琳玲.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设置的改革与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4(33):133-134.
[2]刘江虹.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模式探析[J].亚太教育,2015(26):183.
[3]张晗,李悠.校企合作培养“双师型”教师的策略研究———以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4(2).
[4]李照会.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顶岗实习前准备的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下),2013(9).
医院形体礼仪讲座总结 第3篇
作为城市空间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建筑再生一直以来备受各界关注。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工业建筑再生的理论形成相对完整的体系,但关于以文化教育为导向的工业建筑再生设计手法的归纳少之又少。本文从工业建筑改造背景、文化教育导向改造案例和再生手法并通过厦华电子旧厂的改造实践来摸索和总结基于文化教育的厂房改造设计的新途径。
关键词:
文化教育;工业建筑;再生设计;设计手法
1工业建筑改造的背景
20世纪90年代,旧工业建筑的改造成为很多国家城市创意空间塑造的重要手段。据统计,欧洲和美国在城市复兴中分别为80%和70%的空间更新项目与此有关,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他们形成系统的工业建筑改造理论和手法都能为中国工业建筑更新和再生提供丰富的经验。旧工业建筑在改造在我国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七十年代,发展的过程整体基本分为三个时期[1]。初期工业建筑的改造主要是强烈的功能需求进行改建或扩建,这个阶段对国外的案例和理论了解少,改造设计的手法和思路比较局限,缺少系统改造理论指导。中期的探索围绕上世纪90年代展开,由于改造成效显著、成本较低,此时工业建筑改造开始在全国各地兴起。各地方政府、企业机构和个人都参与到工业建筑更新的改造中,例如:北京的双安商场;末期,从90年代后期至今,期间工业建筑再生和更新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同期受到国外设计思潮和优秀案例的影响,这时的工业建筑改造案例呈井喷效应,改造对象从厂区、仓库到船坞,改造内容涵盖商业、艺术和展示等,例如:北京798、上海红坊等等。随着改造理论的成熟,改造手法的多元化,改造的内容也不断地在增加,如一些院校和私立教育机构将工业建筑改造为文化教育空间。
2文化教育为导向改造案例
作为城市空间更新的重要空间载体,工业建筑改造在一段时间内成为热门的改造对象。随着工业建筑的改造和转型,其内容的多样性也在不断增强,其空间跨度大、层高多样化是文化教育建筑青睐的转型载体。1980温特图尔的锅炉厂旧工厂被改造成为温特图尔苏黎世建筑学院,改造完之后立面保留原有建筑结构和形式,建筑内部分为两层空间,直穿式的过道成为很好的展示和评图场地,大跨度的空间分割成大小不一的绘图教室和交流空间,建筑内部建筑结构裸露给人粗狂的空间质感,改造完之后感觉空间功能和教育内容和谐一体。国内一些厂房经过改造成为文化教育空间例如,西安交通大学内的工程坊、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系馆等等,都是由校内工厂转型再利用成为文化教育建筑与校园环境融为一体。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系馆作为校办工厂在经过改造后进行华丽转型,建筑内部空间根据教学需求进行改造设计,利用大跨度直跑楼梯串联垂直交通并丰富空间的视线层次。在空间的节点上形成高低不一的半围合空间,这些空间即可以用来做展示和评图,也可以来做班级和团体活动具有灵活多变性。建筑局部空间保留着原有厂房的设备和结构无不唤起使用者对工业文化的记忆和空间穿越感,该空间的改造取得较大成效,也作为国内教育建筑改造的一个经典案例。
3文化教育建筑改造再生手法
通过对比和总结以往工业建筑改造过程中的一些优秀理念和手法,并根据文教教育建筑的特点,形成以下改造再生手法;
引入绿化
工业建筑改造成文化教育类建筑,首先要改变的是空间氛围[2]。引入绿化的方式有多种;首先是可以在建筑之间的广场引入地被、灌木和乔木,丰富空间的层次。工业建筑内长期的重金属致使土壤严重受污染,植被起到生态修复和美化作用。其次可以通过立体绿化的方式,在建筑立面和空中种植绿化来改善建筑立面视觉效果。最后可以采用建筑内部绿化方式,在建筑内部挑高空间、天井、中庭处种植植物来绿化空间内容。
塑造形体
立面造型:
工业建筑改造使其进行功能置换既要保留工业建筑的特点,也要突出替代功能的属性。因此改造过程中,对建筑立面造型的调整和更新是必然的。采取对窗体和柱网内的墙体进行重新分割和组合的方式,也可以采用附加表皮的形式,如在表皮添加穿孔彩钢板、穿孔铝板、防腐木、有机玻璃、钢化玻璃等材料进行立面形体塑造。
增加链接:
对于建筑群体来说不仅仅是对单体建筑立面进行设计和改造,更重要的是加强独立建筑形体之间的联系。设计中可以采用连廊的形式对建筑形体进行串联,既能保证交通的流畅性,也能让建筑之间产生空间围合关系和形体材质对比。针对二层以上空间可以采取玻璃框架空中连廊的形式,大大增强区域内的空间层次感。大面积的玻璃框架有时也会用来连接两个或多个建筑形体,如北方天气较为寒冷,会用玻璃框架将多个建筑连接一起形成入口、中庭或其他交流空间。
增减形体:
改造中为增加形体功能或展示建筑形态内质,会采用增加或减少建筑形体方式。增加形体称为为扩建,根据增加功能的类型进行设计,如增加大型多功能厅就会附加独立形体用连廊接连或者穿插到建筑内部,形成材质的对比和反差。立面增加主要表现在将窗体和平台向外出挑,形成对外的观景平台等。减少形体常规采取方式是全部或局部拆除墙体和楼板保留柱网框架,形成公共场所和交流休闲平台,裸露的柱网与主体建筑形成虚实对比并塑造强烈的工业文化氛围。
组合空间
工业建筑改造不仅要对建筑外形进行设计,更重要是室内空间的改造,根据不同层高和跨度会形成以下两种方式;
水平组合
工业建筑改造内部功能置换最为重要,因此就涉及内内部空间的分割和布置,建筑跨度较大的空间根据文化教育功能需求进行水平分割,如学生教室和阅览室面积较大,教师办公、交流空间、厕所等其他功能面积较小,根据功能分区和柱网跨度大小对水平功能重新组合。水平组合采用固定式和移动式墙体,与固定式空间不一样的是很多文化教育空间偏好移动式墙体,主要是可以灵活多变,根据教学需求组合大小不一的空间功能,如深圳华侨城的有方文化教育空间,作为一个展示空间在安排教育讲座的时候将展墙全部推移到墙边就可以形成一个大型交流场地。
垂直组合
垂直组合就是增加或减少垂直面的层次,对于层高超过的空间可以采用增加夹层来丰富垂直空间界面和功能面积,对于层高4m以下的建筑门厅、大厅或者内部公共活动空间可以采用打通垂直楼层界面,形成两层挑空的敞开空间。另外可以利用层高对形体进行错落退台式的处理来丰富垂直界面;如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馆展览空间设计打破垂直分层和水平分层的界线,以一种垂直递进的方式逐渐抬高和递减[3]。
梳理交通
交通的梳理与空间的组合不能分离,同时交通也作为一个独立重要的元素影响着空间的层次变化;
水平交通:
水平交通有直线贯穿式、环绕式、发散式等,工业建筑柱网以框架结构为主,开间多,水平交通要注意消防疏散,特别是尽端空间要注意开设次入口和垂直疏散出口,梳理内外流线使功能分区明确交通便捷[4]。可以用抬高、降低和材质变化进行功能分割丰富水平交通的形式。
垂直交通:
文化教育建筑的交通消防疏散要求严格,工业建筑置入文化教育功能必须要严格按照消防要求进行改造和设计。垂直交通是重要的交通节点,其串联各楼层之间的交通关系,特别是需要增加电梯和拓展垂直交通的形式成为改造重点。如华清学院,在入口的设计上可以采用大跨楼梯直通二层形成冲击力强烈的垂直交通形式,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系馆则采用直跑楼梯直通三层,成为空间改造中突出的设计亮点。
丰富细节
墙体:
墙体的设计主要包含立面开窗细节,如针对青少年空间开窗,可适当降低高度,改变窗户的材质,丰富开窗造型,改变工业建筑开窗的单一造型。墙体的材质可以进行丰富和细化如采用磨砂玻璃、穿孔板材、红砖、彩钢板等进行材质的对比。
小品:
在允许条件下适当保留厂房原有的工业设备,如锅炉房设备、厂房机器组件等可以成为空间中重要的展示元素,作为改造的重要方式记忆的延续也给空间使用者提供更多的建筑的内涵。
水平界面:
常规工业建筑地面都采用耐用水泥材质,而作为文化教育类建筑空间,需要丰富地面铺装造型,如利用原有形式形成跑道、铺设软质材料、增加地面导视内容丰富地面材质的形式。工业建筑楼层较高,局部空间如儿童交流空间,需要增加吊顶来塑造亲和的空间氛围,同时可以利用统一不规则吊顶造型来丰富空间主题。
4厦华电子旧厂改造设计
基地现状
厦华电子旧厂房位于湖里工业园区,南临湖里大道与特区纪念馆,西至象屿保税区,距港口码头、机场与火车站仅5km路程,与厦门岛外三大区紧密连接,交通便捷,周边配套成熟。厂区作为闽台文化产业试验园的一部分,在第四批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的申报中脱颖而出,这些以老工业厂房为主的区域正等待着转型的时机。基地由南北两栋建筑组成内部停车系统紊乱,功能流线不清晰,除基地内三棵大榕树,没有其他绿化。厂房建筑是混凝土框架结构,楼层高,跨度大,适合用来做展览、教育等公共功能空间。通过调研发现湖里区在教育文化空间方面发展较为薄弱,特别是以湖里大道为交通轴的空间,缺少文化教育类型的活动空间,这不利于区域内青少年的休闲娱乐的多元化。因此在改造中将区域的功能定位为以服务青少年学习、休闲的文化教育活动空间,主要功能以文化教育为主,辅以展览、办公等功能,通过功能的置入来丰富和提升区域内的文化氛围和活动类型。
设计内容
建筑改造设计:
厦华电子厂主要有两栋分别高五层和六层的厂房组成,建筑造型是典型的方盒子玻璃幕墙厂房式建筑造型。在改造设计中首先从加强两栋建筑的连续性入手,利用梯田的退台形式,层层递减形成连续的立体绿化界面,在更有利于视野通透的位置加层,积极营造水平无阻、上下通透的开放视野[5]。每层退台都是两栋建筑的联系室外交流空间和立体空中绿化,为建筑空间植入绿意。这些退台用来不同种类的植物,儿童和家长们都可以加入其中进行互动种植。临街的建筑表皮采用彩钢板并在上面进行激光穿孔形成竹子的剪影效果,阳光穿过钢板投射到墙体上会形成竹影的斑驳感。同时利用不同功能空间的形体穿插向外出挑,形成室外的观景平台,丰富立面的形体层次和空间机理。
广场改造设计:
对于文化教育的建筑来说,室外活动空间尤为重要,在改造设计中有效的借用空中绿化平台同时,最大限度开发广场空间。基地现有三棵大榕树分布在不同的空间节点,首先利用高低起伏的连廊形式将三棵榕树的空间进行串联,再利用形体切割的方式对硬质空间软化处理,形成大小不一的长方形绿化形体。为避免绿化形式的单一化和塑造空间的活跃感,对绿化体块较大的节点进行曲面立体绿化处理,增强竖向空间的层次变化。空间中主要利用木材质、绿化植物、水景、长廊和硬质铺装同时点缀一些雕塑小品,形成喷泉跌水、表演舞台、观景平台、起伏长廊、休息空间等丰富的立面轮廓,力求以简单的形体设计塑造多样的活动类型。
室内改造设计:
两栋建筑分别为教育馆和科技馆;教育馆主要包含文化手工制作、艺术培训、武术培训、亲子教学、展览区等功能。改造中植入大型的旋转楼梯,从底层通道顶层强化垂直交通的形式,丰富交通空间形态。设计中融入自然的叶片元素,对其进行变异处理,形成不同的空间层次和形式肌理。曲线和圆形的是空间分割形态的主旋律,在遵循活动规律的前提下进行空间流线的设计。科技馆主要包含科技活动、室内探险、科普知识区、科学体验区、办公等功能。室内改造设计疏通多处楼层直通屋顶,形成空中连廊和室内中庭,基于较好采光和空间互交性将中庭用来做休息交流空间。部分功能利用形体向外出挑的形式对单一立面进行突破,在大空间中融入小盒子元素,使室内体验维度增加。
5结语
我国文教类旧工业建筑改造不完善,作为以文化教育为向导的工业建筑改造设计,不仅仅关注工业建筑形体本身,更要侧重育人精神的塑造。特别是作为教育的空间场所,要始终以服务对象为中心,从人机工程学出发,以实用、舒适为前提,来塑造一个人性化的教育服务场所。每一个案例的尝试都是建筑师对改造这一命题的态度和积极探索,反观现在很多厂房改造过度艺术化的处理,我们更需要考虑人为使用的可行性、实际性和探究其延伸的人文关怀。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研究与实践中进一步思考和解决。
医院形体礼仪讲座总结 第4篇
关键词:旅游专业;形体训练;重要性;问题;解决途径
1中国旅游行业的迅猛发展对从业人员提出更高要求
作为一个日益发达且旅游资源丰富的国家,我国出入境游客数量达到两千万人次以上,旅游行业步伐的加快催生了大小旅行社的发展和从业人员队伍的壮大。我国导游人员的个人形象、素质高低好坏关系到境内外游客对我国旅游服务行业的整体印象,也代表了我国旅游行业的发展水平与高度。而高水平、高素质的旅游人才的短缺为旅游类高职院校的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机遇,在校任课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根据在校学生的心理与生理特点,通过形体训练教学加强对未来旅游从业人员的外在形象和内在素质教育。
2旅游专业形体训练的重要性
形体训练是这几年来旅游专业针对学生内外艺术形象塑造而专门设立的一门课程,它通过一定的舞蹈动作训练塑造出学生的外在优美体形,提升未来旅游从业者的内在艺术修养与审美能力。形体课程除了训练学生身体素质之外,更重要的是,在现代的旅游职业需求中,行业从业人员的外在形象和气质尤为重要。通过课堂中专业的舞蹈肢体训练来挺拔身姿、修正身形,对个人气质与形象有着良好的助益作用。旅游专业的形体训练课程以舞蹈训练理论为基础,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手段,锻炼学生形体,为他们塑造良好形象提供帮助,从而达到提高艺术修养和个人表现力的目的。从业人员的形体美与服务姿态美对他们快速适应职业需求、提升服务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形体训练课程能培养学生的肌肉力量、形体美感与艺术审美,愉悦他们的心情,增强与人沟通的意识和能力,从而实现树立自信心,提升气质的目的。形体训练同时还有提高学生审美水平及艺术修养的作用,学生在舞蹈美感的熏陶下,实现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总之,旅游业竞争的实质就是服务水平的竞争,服务质量的核心就是从业者的个人综合素质,而形体训练正是提升从业者素质的重要手段。
3旅游专业形体训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很多旅游类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形体训练课程,但是教学效果却不甚理想,究其原因,我认为教学中普遍存在两大问题。
师资力量普遍薄弱
旅游发展突飞猛进,但高职院校旅游专业的形体训练却显得停滞不前。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是希望提升学生的外在形象和内在素质,但实际上,很多学校并未重视。在师资力量的安排上并没有专业教师,只是大多选取相近专业教师。在教学方式上也只是简单停留在教师传授、学生照搬,教学内容有限且没有紧跟行业发展实际,做不到与时俱进,从而导致课程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学生对形体课程不够重视
很多学生对形体课程的认识简单停留在“活动肢体”上,没有足够的重视,同时在课堂上开小差、热情不高、态度懈怠,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进度,也导致了学生在课堂上无法学到对专业有所助益的内容,浪费了人力和物力资源。旅游专业学生形象多元化,很多人因本身形象不够出色而不敢参与过多课堂练习,害怕遭到同学的嘲笑,对形体课程有强烈的抗拒心理,这样一来,不仅课堂教学效果不好,还影响了学生的自信心,使其更不愿意参加形体训练,如此恶性循环,课堂教学效果当然差强人意。
4提升形体训练教学效果
注重情境设立,运用情景教学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获得预期教学成果的基本,应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中的情感运用,注重情境设立,建议在形体课堂教学中采用情景教学法。既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又能扎实提高课堂的教学成效。情境设立,气氛渲染,激发学生自我表现欲望。在形体课堂上营造勇于练习的气氛是很重要的,很多学会担心自己的动作做得不那么完美,所以无法大胆放松的做动作,这时教师就可以培养带头人,让这部分带头人先动起来,将课堂气氛调动起来,其他同学自然就可以跟随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课堂的具体教学中一定要做到动作准确到位,这样才能确保学生的动作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并且只有教师的动作做得完美,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调动学生模仿学习的欲望。
改善师资力量与教学条件
旅游专业的院校负责人必须重视形体训练课程,尽快提升师资力量与教学设备水平。如无法聘请专业的形体教师,也要对现有形体课程教师开展培训工作,提升他们在这方面的教学素质与能力。“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良好的教学设施也是提升形体训练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形体训练教学需要使用到很多器材,比如用来锻炼手腕力量的哑铃,用来锻炼腰腹力量与曲线的仰卧凳,用来锻炼腰、腿肩部柔韧性的把杆等等,学校均应将教学材料配套到位,以辅助教师更好的教学,方便学生更好的锻炼。
提升学生对形体训练的兴趣
形体教师在提升自身教学能力与素质的前提下,还要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形体训练课程的认识,让他们充分了解形体训练的重要性,从思想上重视起来。形体训练不单单是为了塑造体形美,更重要的是为未来就业提供竞争实力。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形体训练课程对于教师来说有着很大的发挥空间,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教学中多种手段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让他们对形体训练不再那么抗拒。对于不同性别、不同体型的学生,教师要区别对待,因材施教,注意多样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在训练课上做到尊重学生,照顾学生心理,弱化他们的抵触心理,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提升他们对形体训练课程的兴趣。
调动学生能动性,全面参与学习过程
形体课堂教学的精髓是调动学生来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要求学生在形体课堂中能够自主地学习、全面地发展。学习过程是否积极,是形体课堂教学成果是否达标的关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由于受各人不同因素的限制,他们主动参与教学和学习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只有发挥形体教师作为点拨者的作用,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学会学习。同时应放手让学生独立练习,展示自我个性,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在形体课堂中得到应有的发展,使课堂的教学积极有效。事实证明,教学中采用竞赛的方法能够督促学生记忆、强化动作,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效率,这在形体教学中同样适用。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在模拟竞赛中既体验到乐趣又掌握技能,为自我评价打下基础。在进行教学时,可以先教会学生正面动作,然后分组由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反面动作的学习,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并以表演或小组展示的形式在大家面前展现。
注重学生课余实践
医院形体礼仪讲座总结 第5篇
在现今科技发展迅速的大环境的推动之下,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变得更具有多样性,将教学工作与信息技术整合便是其中一个大的发展趋势。顺应趋势,本院在形体课教学工作中将舞蹈及形体训练动作等课程内容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并进行了相关的实践工作。随着整合过程中的不断摸索,发现将形体课教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对于形体教学有积极的影响。本文首先阐明了形体课开展以及信息技术与教学相整合的意义,然后以教学者的角度分析形体课教学工作中信息技术所起到的作用,最后以在实践工作中所得到的结论为理论依据深入探究了形体课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
关键词:
形体课教学;信息技术;整合
一、形体课开展以及信息技术与教学相结合的意义
二、形体课教学工作中信息技术所起到的作用
(一)提高学生对于形体课的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作用于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于形体课的学习兴趣,极大程度的调动起学生学习形体课的积极性,对于课堂氛围的活跃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以往传统形体课教学工作中,老师占据着主导地位,教学形式也较为单一,并不能很好的调动学生对形体课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对形体课充满兴趣。信息技术的介入使得课堂变的更为多姿多彩,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和光盘资料等,进行学习。这极大程度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可以自己主导自身的学习过程,使得学生对形体课的学习更为投入,充分的调动了学生自我思考的能力。除此之外,也提升了学生的形象化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在形体课教学中,相比于传统教学模式而言,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将学生放在主导地位的教学模式,似乎更能提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让形体课教学的开展更加顺利。
(二)分散教学工作中的难点
信息技术作用于形体课教学工作中可以帮助分散教学工作中的一些难点,同时也能突破教学重点。笔者发现,在形体课教学中,有时教师想要传达给学生的信息和学生所理解到的有时是大相径庭的。由于这种理解上的差异,使得教学工作遇到许多难题。而信息技术则能行之有效的解决这类问题,帮助教师分散教学工作中的难点,让教学工作变的更为顺利,对教师和学生的沟通也起到了帮助。对于形体课教学工作中一些较为重要的,需要教师进行深入讲解,学生深入思考探究的一些内容,信息技术也可以起到帮助突破教学难点的作用。在形体课教学工作中,时常会遇到一些需要加深学生理解的内容,由于课程的时限性,教师所能教授给学生的知识便相应减少,而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这一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在课下,学生也可以通过各种信息手段来获取未学到的或者印象理解并不很深的知识,从这点来看,信息技术帮助老师分散和突破了教学工作中的一些重点难点。
(三)帮助学生获取技能和经验
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形体课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获取技能和经验。在如今科技的发展之下,信息技术提供给人们的是极为便捷的信息平台。通过网络渠道这个信息平台,学生可以获取到足够多的理论知识来支持形体课的学习。除此之外,对于学生来说,形体课不仅仅可以通过课堂教学来学习,更能通过网络上所得到的信息资源进行学习,这种方式对于新时代的学生们来说似乎更为适用。在网络上所能获取到的知识信息更多,对于学生来说,信息技术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个平台,通过这个信息平台,学生们可以获取经验技能,来充实自身,让本身变得更加圆满。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