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企业的运营思路依然是围绕“流量”而展开的,要么是想办法“囤”流量(“私域流量”),要么是花大价钱去“买流量”(“公域流量”)。这种思路的局限是没有办法根据不同的媒介的性质差异去决定在不同媒介渠道上采用不同的策略,我们很难用图文公众号的运营逻辑去适应短视频内容创业,我们也很难用以往秀场或者游戏电竞的模式去解释当下的直播带货现象。如果不考虑具体的媒介差异以及其各自的发展脉络,我们很容易“抱残守缺”并错失在媒介多元化、碎片化的过程之中,为企业争取到更多的媒介影响力。
在我看来,企业当前内容所要发布的渠道实际上越来越少,但是要传播的媒介种类却是越来越多,比如以往在资讯端可能有二三十个信息流平台,各个行业垂直媒体可能也有四五十家,但是现在企业投放信息流平台可能只有今日头条和微博,而垂直媒体也会只看重头部那几家;但是企业除了朋友圈图文和长文发布外,还得兼顾传统媒体向互联网的融媒体渠道,短视频平台、直播带货模式、网络音频平台等等。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