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常识网生活常识网生活常识网

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纸质文献脱酸加固的必要性!

前言:

今天兄弟们对“91ph”都比较关心,小伙伴们都需要分析一些“91ph”的相关内容。那么小编也在网络上网罗了一些关于“91ph””的相关内容,希望大家能喜欢,咱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纸张中的酸不仅使纸张变色,而且还引起纤维素的水解,对纸张造成极大的损害。有实验证明,将耐折度为400次的纸样,用不同浓度的酸处理后再进行老化,在相同的时间和温度条件下,纸张耐折强度的损失随着酸的浓度不同而表现不同,pH为6.2-9.7时,经过两天的老化后,耐折强度仍为400次左右,耐折度保留了95%;而当pH减小到4.5-4.8时,耐折度迅速降低到200次以下,仅为初始值的15%-35%。因此,纸张中酸的存在才是纸张“自毁”的根本原因[1]。

据美国国会图书馆调查得出结果,在馆藏纸质文献中,pH小时4.0的占26%,小于6.0的占91%,pH大于7的仅有3%;韩国图书馆酸化文献比例高达80%;我国图书馆中保存的古籍文献平均pH在4.8左右,情况不容乐观[2]。2003年国家图书馆组成课题组对该馆馆藏纸质文献的酸度进行检测,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古籍、文献、手稿、报纸、期刊等2403册、1949种,结果如表1.1所示。可以看出,我国国家图书馆馆藏纸质文献已经严重酸化,据统计,国家图书馆内75%的明前中文善本文献、14%的明清中文善本文献、8%的西文善本文献、57%的民族语言文献、71%的舆图文献、20%的新善本文献、33%的敦煌文献、60%的名人手稿文献和50%的金石拓片应该去酸处理;80%的新善本文献和29%的民族语言文献必须尽快进行脱酸处理。相比而言,地方及其他图书馆由于投入资金短缺、保存条件受限等诸多因素,古籍酸化情况更为严峻。

表1.1 国家图书馆馆藏文献酸度测定

内容摘自:李青莲,浙江大学,《纸质文献的脱酸加固新技术及其应用》,节选“纸质文献脱酸加固的必要性”一段。转载出于分享目的,如侵联删!

参考文献:
1、W.P,B.J,Determination of the cellulose scission route in the hydrolytic and oxidative degradation of paper,Restaurator,1994(5):26-45.
2、李景仁,周崇润,中国古籍文献的酸化与防酸化,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5):80-83.

打赏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纸质文献脱酸加固的必要性!》
文章链接:https://www.freety.cn/yingshi/zzwxtsjgdbyx.html

评论